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迅速引发全球经济连锁反应。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其中航空领域成为重点,禁止向俄罗斯航空公司提供租赁飞机及维护服务。 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俄罗斯民航体系,因为其大部分商用飞机依赖国际租赁市场,主要来自欧美主导的渠道。俄罗斯政府为维持国内航空运输,迅速出台政策,授权本土航空公司扣押并重新注册外国租赁飞机,将其纳入国家资产范畴。 这一决定虽旨在缓解本土航空瘫痪风险,但也导致国际租赁企业陷入资产冻结困境。中国租赁公司虽未参与西方制裁,但其飞机多通过第三方渠道如爱尔兰或新加坡引入,并涉及西方金融机构担保,因此同样受波及。 冲突初期,俄罗斯境内数百架外国飞机被扣押,中国企业涉及的飞机数量逐步浮出水面,至少27架,实际可能超过70架,涵盖波音、空客等多种型号。 这些飞机原本用于俄罗斯本土航线运营,但政策变动后,无法按合同归还,租赁企业面临巨额经济压力。国际法框架下,这一行为被视为单方面扣押,却因国家主权因素难以强制执行。 涉事中国企业包括多家大型租赁机构,如中国发展银行租赁、工商银行租赁、中银航空租赁、渤海租赁等,还涉及航空公司旗下子公司。资料显示,这些飞机租赁合同多在冲突前签订,租期涵盖数年,租金按月结算。 俄罗斯政策调整后,租赁企业发出终止通知,要求归还飞机,但俄方以航空业战略需要为由拒绝。部分飞机已到期,却无法运出国境,导致价值贬损和维护成本累积。国际制裁加剧复杂性,因为飞机涉及西方零部件供应链,任何转移需遵守多国法规。 中国企业尝试多种途径追回资产,一些选择直接谈判,寻求补偿方案;另一些则诉诸国际法庭,如在英国或新加坡提起诉讼,并获得胜诉判决。然而,俄罗斯法院不承认这些判决,执行力为零。 滞留飞机数量实际或达数十架,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企业财务报表中,多家公司对这些资产进行全额减值计提,例如中银航空租赁在2022年上半年确认17架飞机减值,净亏损达3亿美元。类似情况在渤海租赁和光大中飞租赁中反复出现,减值损失直接影响企业盈利。 具体案例中,山河智能全资子公司AVMAX租赁的三架涡桨飞机,原交付给俄罗斯雅库茨克航空和极光航空,两份合同已到期。自冲突爆发,企业多次派员交涉,却未能回收飞机。 2025年8月,该公司收到保险赔款约1.64亿元人民币,用于弥补部分损失,但飞机本身仍滞留俄罗斯。日发精机子公司Airwork的六架波音757货机中,五架被扣押,仅回收一架。公司于2022年9月收到俄方回信,确认政策限制下无法归还,并对剩余飞机计提减值7.41亿元。 深圳国银金租终止15架飞机租赁合同,成功收回6架,但9架滞留,确认减值损失24.14亿元。中国飞机租赁也有2架飞机未能取回。这些事例反映出,租赁行业高度依赖国际合同稳定性,一旦地缘政治因素介入,风险急剧放大。 俄罗斯通过国家福利基金购买部分扣押飞机,进一步固化所有权转移。中国企业虽未直接卷入冲突,却因全球供应链纠葛承受间接冲击。飞机贬值速度加快,平均每年损失10%以上,加上维护费用,总体经济负担沉重。 部分企业转向保险索赔渠道,获得一定补偿。例如,AVMAX在2025年收到2300万美元赔款,Airwork注销五架飞机价值,回收部分资金。但整体而言,剩余飞机追回前景黯淡,俄罗斯坚持扣押立场,以本土航空需求为优先。 中国政府介入调解,通过外交途径协调,但俄方强调飞机对国家运输体系不可或缺,谈判进展缓慢。俄罗斯商用飞机制造也面临困境,2024年原计划交付15架,仅完成1架,受制裁影响零部件短缺,高利率限制投资,本土产业衰退加剧依赖扣押飞机。 企业吸取教训,开始减少与高风险地区合作,在新合同中增加应急条款,如政治风险保险和强制回收机制。 纠纷超出商业范畴,演变为国家间博弈,国际法执行力不足凸显问题。时间拖延进一步放大损失,飞机闲置导致技术老化,维修难度上升。中国租赁行业整体受创,数百亿元减值影响资本市场信心。 这一事件暴露国际商业脆弱性,政策风险往往超出企业预判。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需加强风险评估,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未来解决路径可能依赖政府间谈判,如通过其他合作项目抵消损失,或分期偿还。 租赁行业正调整策略,转向更稳定地区投资,确保合同条款覆盖极端情形。俄罗斯航空业虽暂缓危机,但长期依赖扣押资产难以为继,本土制造瓶颈显露。整体来看,这一僵局提醒从业者,商业决策须融入地缘政治考量,方能降低意外冲击。
果然!普京和特朗普见面发生了意外!就即将在阿拉斯加会面的关键时候,普京和特朗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