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胡盼盼(右)在为患者治疗。
和很多人小时候不太一样,在诊所玩耍长大的胡盼盼,不害怕打针吃药。白大褂纯洁的“白”色,就仿佛是她生命的底色。如今,胡盼盼已从一个小丫头成长为了一名出色的医师,任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她在全国首次将大剂量经颅磁刺激应用于帕金森冻结步态的治疗,为众多帕友带来良好的效果,成了他们心中信任的“盼盼主任”。
创新
2014年,胡盼盼确立了亚专科方向,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以及认知神经心理学方向。
胡盼盼说,那个时候,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在中晚期效果不明显,在看门诊的时候,经常和患者是“大眼瞪小眼”,“非常无奈,除了安慰没有其他办法。”
胡盼盼团队开始慢慢关注到大脑的可塑调节,初步研究了无创神经调控方法去治疗帕金森。2016年,胡盼盼团队开展了全国首个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RCT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经颅磁刺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帕金森还有个特殊症状,就是冻结步态,患者起步转弯时脚就像黏在地上,药物效果差。胡盼盼团队也尝试用常规剂量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冻结步态,效果也不好。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在国外大剂量的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度抑郁症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且安全性很好。那是不是剂量问题与疗效有关呢?那它对于帕金森的冻结步态是否也可以尝试呢,这对我们是一个启发。”
早期,她先找来一些信赖的老病患试验,这一试,让她自己都吃惊了。“真没想到,效果非常好。”
胡盼盼举了个例子,一名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是被搀扶着来到门诊的,她连续为这个患者治疗了5天,每天长达10小时。经过一个疗程后,患者恢复得很好,竟然开心地去学校操场上跑了几圈,尝到了久违的“运动”的味道。
这也给了胡盼盼莫大的信心,她早期总结了十几例病患,有效率达到90%以上,改善率也在50%以上。
后来,胡盼盼关于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RCT研究成果还被写进了《中国帕金森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指南》。
“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于帕金森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比如抑郁、睡眠和疼痛都有改善作用。”胡盼盼说,他们还在探寻延缓疾病发展的方法,经颅磁刺激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有的患者连续治疗一年后,相比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症状加重程度更轻,药物增量也更少。”
希望
帕金森病发病率的年龄较高,年轻的患者相对是极少的。胡盼盼曾接诊过一名较为年轻的患者林辉(化名),只有40多岁,他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因为患病后,行动不便,无法胜任工作,便辞了职。
胡盼盼注意到,林辉刚来门诊时,信心很弱,交谈间,还透露出轻生的想法,“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胡盼盼为林辉安排心理测评和药物治疗,还陪着聊聊天,进行安慰。
经过几次诊疗,林辉的症状好多了。有一次复诊,林辉竟然给胡盼盼带来了两条鱼。原来,林辉的爱好便是钓鱼,在症状缓和后,他干脆以钓鱼谋生,一个月能卖1000多元。“治疗效果很好,都能钓鱼了。”胡盼盼看着林辉,笑得很开心,给他200元“买”鱼,林辉死活不愿意收,一心就想感谢胡盼盼。
一次次改善,一张张笑脸,胡盼盼为一位位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而他们也做好当下,打好基本功,在临床中找问题,探索,找到临床难点,探索新方法,让安徽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摆渡者
在神经内科的诊疗领域,帕金森病犹如一片浓重的阴霾,长久地笼罩在患者们的生活之上,让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备受折磨。
每一次耐心细致的问诊,每一个精准专业的诊断,每一项精心制定的治疗方案,都饱含着胡盼盼对帕友深深的关怀。
而当患者们在医生的悉心治疗下,逐渐从帕金森病的泥沼中挣脱出来,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与勇气时,这份康复的喜悦也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胡盼盼的心。
患者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每一次身体机能的改善,都是胡盼盼职业生涯中闪闪发光的勋章,激励着她继续在对抗病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仁心叩击生命震颤,妙手解开时光枷锁。”这或许正是对这位女医生最好的注解:在冰冷震颤与温热希望之间,她始终是最坚定的摆渡者。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