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俄罗斯以89万美元,将2艘退役航母,低价卖给韩国。不料航母出境检查时,船上的情形竟将众人吓出一身冷汗。 1994 年深秋,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的海风带着刺骨的寒意,“明斯克” 号航母的甲板上积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几个穿着臃肿大衣的水兵蹲在锈迹斑斑的弹射器旁,用扳手敲打着冻住的螺丝,金属撞击声在空旷的港口里格外刺耳。 他们身后,“新罗西斯克” 号的舰岛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舷窗玻璃裂了好几块,像一双双浑浊的眼睛。 此时的苏联解体已三年有余,港口里的舰艇大多处于停摆状态。 “明斯克” 号的舰长办公室里,一份泛黄的航行日志还摊在桌上,最后一页记录着 1992 年的某次远航:“续航里程 8700 海里,舰载雅克 - 38 战机起降 32 架次”。 而现在,油箱里的燃油只够维持基本照明,机房的温度低得能看见哈气,管道冻裂的地方结着长长的冰棱。 1995 年春天,一批西装革履的韩国人登上了 “明斯克” 号。 他们踩着嘎吱作响的金属踏板,手里的检测仪不时发出 “滴滴” 声。 为首的人用望远镜打量着 4.2 万吨的舰体,嘴角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当时韩国大宇集团刚与俄罗斯国防部谈妥,以 89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这两艘航母,平均下来每艘还不及韩国国内一辆高端轿车的价格。 他们不知道,这场看似划算的交易,会在一年后变成烫手山芋。 6 月的出境检查成了转折点。 俄罗斯海关人员拿着手电筒走进 “明斯克” 号的武器舱,光束扫过一排排未拆除的导弹发射架,照亮了上面 “1983 年产” 的红色印记。 在作战指挥中心,屏幕虽然漆黑,但控制台的按钮上还能看出频繁操作的磨损痕迹。 更惊人的是,在底层仓库发现了 12 箱密封完好的军事图纸,封面印着 “绝密” 字样。 这场意外让航母出境时间推迟了整整两周。 俄罗斯紧急调派的拆运队昼夜施工,电钻和切割机的噪音持续不断。 拆下来的 “林萌道 - 2” 电子战系统被装了满满三卡车,MP-700 雷达的核心部件用铅盒封存,据说光销毁这些设备就花了 20 万美元。 韩国方面派来的观察员站在码头,看着被拆得千疮百孔的航母,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1996 年初,“明斯克” 号终于抵达韩国釜山港。 大宇集团请来的工程师团队很快发现,这艘航母的改造难度远超预期。 舰体结构图纸缺失了 37 处关键数据,蒸汽弹射系统的管道腐蚀率达 40%,要修复至少需要 12 亿美元。 国防研究院的 “银鸥计划” 推进得磕磕绊绊,到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项目资金已挪用了三次。 1998 年夏天,中国深圳的考察团队在釜山港见到 “明斯克” 号时,它的甲板上已经长满了杂草。 团队里的老工程师爬上 28 米高的舰岛,发现瞭望台的潜望镜还能转动,只是镜片上蒙着厚厚的油污。 他们用了两周时间检测,发现 90% 的舱室保持完整,船体钢板的平均厚度仍有 23 毫米,远超普通货轮。 拖航回国的日子选在 8 月,却遇上了太平洋台风季。 在北纬 18 度海域,12 级大风把航母吹得像片叶子,最大倾斜角达到 27 度。 中国船员发明了 “棉被堵漏法”,用浸过胶水的棉被塞进甲板裂缝,再用钢条固定。 这场持续 48 小时的搏斗中,有三名船员的手指被冻在金属栏杆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2000 年 5 月 10 日,“明斯克航母世界” 开园当天,深圳的阳光格外刺眼。 改造后的飞行甲板铺上了防滑涂层,原本的导弹发射井变成了音乐喷泉,喷出的水柱有 15 米高。 第一个登上航母的游客是位退休海军军官,他在复原的舰长室里驻足良久,指着墙上的海图说:“这是 1985 年太平洋演习的航线,我当年就在‘明斯克’号的姊妹舰上。” 开园首年,“明斯克” 号接待的游客中,有 12% 是军事爱好者。 2016 年,“明斯克” 号被拖往南通时,特意绕道经过大连港。 远远望去,改造中的 “辽宁舰” 正在进行海试,两艘航母在海面上短暂相遇,仿佛跨越了时空。 如今,南通的新园区正在建设 VR 体验馆,游客戴上设备,就能 “亲历” 1985 年 “明斯克” 号在印度洋的护航任务。 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军博物馆里,有一个专门的 “明斯克” 号展区。 玻璃柜里陈列着从航母上拆下来的罗盘和信号灯,旁边的说明牌写着:“1975-1995,航程 18 万海里,参与重大任务 23 次”。 而在韩国釜山的工业博物馆,“明斯克” 号的螺旋桨切片被当作展品,旁边标注着 “1995-1998,韩国航母梦的碎片”。 这颗跨越三国的 “钢铁流星”,最终在中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轨道。 它身上的每一道锈迹都藏着故事,每一块钢板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特殊纽带。
1万吨的航母也是航母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