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的长江上,漂浮着数万蜀军将士的尸骸,“塞江而下”。白帝城中,刘备望着溃

闻史忆今阁 2025-08-15 00:11:36

夷陵之战后的长江上,漂浮着数万蜀军将士的尸骸,“塞江而下”。白帝城中,刘备望着溃不成军的残部,终于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倾国之力发动的复仇之战,不仅没能夺回荆州,甚至连东吴的主力都没能重创。 这并非孤例。翻看蜀汉战史,一个奇特现象令人费解:面对北方强敌曹魏,蜀军屡有斩获,汉中之战打退曹操,诸葛亮北伐曾让司马懿“畏蜀如虎”,姜维在洮西大破王经,连蜀汉灭亡前还让邓艾、钟会付出了惨痛代价。可一转向东吴,蜀汉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惨败,连吴军皮毛都伤不到。 难道是蜀军不会打仗?问题出在地利上。 摊开地图就一目了然。曹魏占据的中原和关中平原,正是蜀汉山地步兵的主场。汉中的崇山峻岭间,魏延能单骑喝退追兵;祁山的蜿蜒小道上,蜀军弩兵可让骑兵寸步难行。 可长江流域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当刘备率五万大军(含沙摩柯蛮兵)东征时,陆逊敏锐地撤出山地,把蜀军引入水网密布的三峡地区。蜀军连营七百里,看似气势汹汹,实则在江汉平原上成了活靶子。擅长翻山越岭的蜀地步兵,在河汊纵横的荆楚大地举步维艰。 比地理劣势更深的,是信任的彻底崩塌。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曹操吓得要迁都,孙权更是惊惧难安,若关羽拿下襄樊,刘备势力将直插中原。于是戏剧性一幕上演:这对宿敌突然联手,曹操增兵前线拖住关羽,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一代名将最终败走的不是战场,而是暗箭。 此后所谓“孙刘联盟”早已名存实亡。东吴占据荆州后,陆逊父子把防御重心全放在防备蜀汉上。陆抗临死前上奏说:“西陵(夷陵)国之西门,当倾国争之”。蜀汉这边也心照不宣,当孙权质问为何增兵白帝城时,蜀使宗预直白回怼:“你们在巴丘增兵,我们在白帝设防,大家心里没数吗?” 诸葛亮北伐期间,这种同床异梦更加明显。228年石亭之战东吴大败曹休,本可乘胜追击,却坐视诸葛亮在陇右苦战;231年第四次北伐时,孙权正忙着镇压五溪蛮叛乱;称帝后更对盟友战事漠不关心。两国都在高喊抗曹,实际都在盘算:让对方多流血,自己捡便宜。 东吴的防守艺术,堪称三国天花板。 赤壁、夷陵、江陵,东吴的三大战役全是防守反击的杰作。尤其是陆逊指挥的夷陵之战,把地形利用到极致:先诱敌深入,再扼守险要,待蜀军师老兵疲后火攻破敌。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法,让刘备的复仇之师连吴军主力都没摸到就全军覆没。 更绝的是东吴的“非对称作战”。偷袭荆州时,吕蒙让士兵扮商客“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夺取江陵;蜀汉灭亡时,东吴想趁火打劫夺永安,却被蜀将罗宪用两千残兵挡了半年。东吴打仗很少硬碰硬,总能用最小代价瓦解蜀汉攻势。 蜀汉的战略天平,也从未真正倾向东吴。 诸葛亮在《隆中对》说得很明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北伐中原才是核心目标。即便关羽威震华夏时,刘备在汉中按兵不动;夷陵战败后,诸葛亮立即重启联吴政策。蜀汉始终清醒,真正的生死大敌是曹魏。 当姜维在沓中屯田积谷准备北伐时,东吴正忙着开发交州、经略夷洲。两国都明白,相互厮杀只会让北方巨兽更加强大。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邓艾偷渡阴平时,东吴的援军还在半路蜀汉已亡。那支曾让曹操胆寒的蜀军,最终倒在了盟友的算计与自己的执念里。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