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杀害前,正在与儿子一起辛勤劳作。镜头下白雪皑皑,

趣史小研究 2025-08-14 20:31:57

1917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杀害前,正在与儿子一起辛勤劳作。镜头下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失去自由的他们面容憔悴,身姿疲惫,却还要在这样的严酷天气下拉大锯,此时已不复当初的辉煌和荣耀。 1917年冬天,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那个曾经的“全俄罗斯的专制君主”,穿着简单的囚服,胡子拉碴,眼神里透着一股子茫然和疲惫。他跟身形单薄的儿子,两人一前一后,使劲拉着一把笨重的大锯。背后是厚得看不到尽头的积雪,光看照片都觉得一股寒气扑面而来。 这哪里还是那个在冬宫里接受万国朝贺的皇帝?这分明就是一个落魄的囚徒。 尼古拉二世,作为一个统治者,他肯定不是什么“白莲花”。他统治下的俄罗斯,腐败、落后,卷入日俄战争和一战,让无数家庭破碎。可以说,他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但抛开“沙皇”这个身份,单看这张照片,你又会觉得,他只是一个想带着儿子在绝境里活下去的父亲。 权力的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间。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这么戛然而止。起初,临时政府还算客气,把他们一家子软禁在皇村的宫殿里。虽然没了自由,但生活待遇还过得去。尼古拉二世可能还抱着一丝幻想,觉得风头过去,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他每天在院子里劈柴,一方面是打发无聊的时间,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在用这种体力劳动来对抗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一个习惯了发号施令、前呼后拥的人,突然之间,一切都被剥夺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重复这种最原始的劳动。权力的游戏里,从来没有“体面退场”这一说。 很快,他们就被送到了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这地方,以前是沙皇流放政治犯的地方,现在,他自己也成了流放犯。在这里,他们的生活条件急转直下。为了取暖,尼古拉二世不得不带着孩子们一起干活,锯木头、扫雪。他每天都卖力地干,似乎想用汗水洗刷掉自己身上的无力感。但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上台了。 当时被囚禁的尼古拉一家,就像活在一个信息茧房里。他们对外界的剧变知之甚少,还天真地等着保皇派来营救。 1918年5月,他们被转移到了叶卡捷琳堡,一座由红军牢牢控制的城市。他们住进了一座叫伊帕切夫的房子,后来这座房子被称为“特别用途房屋”。这里的看管,比托博尔斯克严酷百倍。高墙、机枪、禁止外出,连窗户都被涂上了石灰。他们彻底成了与世隔绝的囚犯。 皇后亚历珊德拉,这位曾经骄傲的德国公主,开始教女儿们怎么把珠宝缝进内衣里,那是她们最后的指望。她们可能觉得,只要有这些珠宝,就有机会换取食物,甚至收买看守,逃出生天。这种在绝境中求生的本能,让人唏嘘。她们到死都不知道,这些承载着最后希望的珠宝,最后反而成了加速她们死亡的催化剂——子弹打在藏着珠宝的胸衣上被弹开,刽子手们不得不用刺刀反复捅刺。 1918年7月16日深夜,终结的时刻到来了。全家人被从睡梦中叫醒,带到地下室。理由是要躲避城外的炮火,还要给他们拍张照片,向外界证明他们还活着。一家人匆匆穿好衣服,还抱来了椅子让皇后和身体不好的阿列克谢坐下。 就在他们以为只是又一次转移或拍照时,一队持枪的契卡人员走了进来,宣读了乌拉尔苏维埃的判决。尼古拉二世只来得及发出一声惊愕的“什么?”,枪声就响了。 那一年,尼古拉二世50岁,皇后46岁,他们最小的儿子阿列克谢才14岁,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最大的23岁,最小的也才17岁。一个家族,一个王朝,就在那个狭小、血腥的地下室里,画上了句号。 当年那个关押并处决他们的伊帕切夫之屋,在1977年被拆除。但历史的印记是抹不掉的。21世纪初,在原址上,一座宏伟的教堂拔地而起,名叫“滴血救世主教堂”。 这座教堂,就像俄罗斯对那段历史的一个复杂注脚。 它既是对死者的纪念,也是对那段暴力与动荡历史的反思。每年都有无数人来这里悼念,他们悼念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那个具体的家庭,而是那个大时代里,所有被历史洪流吞噬的个体。

0 阅读:3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