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时,王稼祥主动找到毛主席说:“我看不得行,要不你出来领导大家干得了”,毛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8-14 11:11:41

遵义会议时,王稼祥主动找到毛主席说:“我看不得行,要不你出来领导大家干得了”,毛主席说:“干我是很想干,可是票不够哇!”王稼祥说:“票不够我去拉,荣臻、德怀他们谁不清楚前几次反‘围剿’是靠谁打下来的?”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的队伍里并行着两副担架。     一副上躺着腹部重伤、弹片尚未取出的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另一副上则是因疟疾高烧不退的中华苏维埃主席毛主席。     这支从江西出发时八万余人的队伍,此刻已锐减至三万人,身后是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前方布满未知的险境。     躺在担架上的两位病人,却在这生死存亡关头酝酿着一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行动,要把当时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博古和洋顾问李德“轰”下台。     王稼祥作为留苏派核心成员,亲眼见证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李德指挥红军用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战法,结果使我军惨败。     担架上的毛主席向他分析道:“前四次反围剿靠运动战取胜,而李德的战术,不合中国实际”。     行至湖南通道县,毛主席指着地图直言:“蒋介石在湘西布下口袋阵,我们的指挥者却非要往里钻。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何不转向敌人薄弱的贵州?”     听罢,王稼祥感到醍醐灌顶,深感军事教条主义正在葬送红军!     王稼祥本是“国际派”代表人物,与博古、张闻天同期在莫斯科学习,但苏区血淋淋的现实让他惊醒,从苏联搬来的军事理论,在湘赣山区水土不服。     此刻他望向毛主席:“再这样下去不行,到了遵义必须开会换人。”     毛主席却摇摇头:“博古仍是总书记,李德有共产国际背书,改变还需要多数支持。”     12月20日,军委纵队抵达贵州黄平,张闻天与王稼祥在橘林休息时,王稼祥突然发问:“李德这样指挥还能继续吗?”     张闻天立即回应:“必须让毛主席指挥,他打仗比李德强百倍!”王稼祥斩钉截铁:“只有毛主席出山才能救红军!”     王稼祥随即联络了彭德怀、聂荣臻等军事将领,其实各军团将领早已对李德不满,王稼祥的串联像火星溅入火药桶。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说服了周总理与朱德。     出发前被边缘化的毛主席,此刻正凝聚起改变历史的力量。     1935年1月15日,遵义老城枇杷桥的军阀公馆内,20余名浑身硝烟的决策者围炉而坐。     博古在报告中强调反“围剿”失败是因敌强我弱,周总理却主动检讨军事错误。     当毛主席系统批判“进攻冒险、防守保守、撤退逃跑”的指挥顽疾时,会场陷入胶着,支持与反对者势均力敌。     此刻王稼祥突然撑着重伤的身体站起:“我提议解除李德指挥权!红军需要毛主席这样懂中国战场的领导者!”     朱德、彭德怀、聂荣臻、刘少奇等人也相继表态支持,周总理更宣布愿交出指挥权。     三天后,毛主席当选政治局常委,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被终止。     遵义会议闭幕次日,红军向赤水河进发。     在土城战役受挫后,新成立的“三人军事小组”迅速调整战术,四渡赤水、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被动挨打局面。     在担架上促成这场变革的王稼祥,继续以总政治部主任身份辅佐毛主席。     王稼祥作为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王稼祥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脱离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只会导致失败。     而聂、彭等将领的支持,则源于他们亲身经历的反“围剿”胜利,这些胜利的果实早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信任。     遵义会议的意义,不仅在于纠正了军事路线的错误,更在于我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问题。     王稼祥没有盲目追随共产国际的指示,而是从实际出发,选择了最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     这种精神,在之后的延安整风、七大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等历史事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0 阅读:119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