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突破了50吨,为啥我们要把战机造的越来越重呢?其实说白了,战机体格越大,干

青史微言 2025-08-14 05:14:12

歼36突破了50吨,为啥我们要把战机造的越来越重呢?其实说白了,战机体格越大,干美军就越疼。这么说吧,飞机的体格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干架,要是一款战机好看不中用,那就是敌人的活靶子,还不如提高性能,丑点就丑点了,所以说战机越大越牛。 传说中的六代机,歼-36。一出来,好家伙,直接奔着5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去了。咱们的歼-10刚出来那会儿,也就20吨上下,算是个精干的小伙子。到了歼-20“威龙”,体重就飙到了37吨,成了重量级拳手。现在这歼-36,直接就是个超级巨无霸了。 这体重一路飙升,到底图个啥?体格,就是战斗力。 在战场上,块头大,意味着拳头更硬、胳膊更长、底气更足。 二十多年前我们的主力是歼-10,定位很明确,就是国土防空。主要任务就是在自家门口转悠,不让别人进来捣乱。这种活儿,对航程要求没那么高,对载弹量也相对宽容。所以,歼-10设计得轻巧灵活,机动性好,是个出色的“空中卫士”。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不到20吨,载弹量6吨左右,够用了。 可现在时代变了,咱们的腰杆子硬了,肩膀上的担子也重了。中国空军的战略,早就从“国土防空”变成了“攻防兼备”。啥叫“攻防兼备”?就是不光要守好自己家,必要的时候,还得能伸出拳头,到别人可能挑事儿的地方去溜达溜达,展示一下肌肉。 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战机,必须是个“长跑冠军”。 从咱们的东部沿海,到西太平洋,那距离可不近。要是飞出去没多远就得喊着“油量告急”,那还玩啥?所以,更大的机体,首先就能塞进更多的燃油。 歼-20的航程已经非常可观,而到了50吨级的歼-36,那作战半径,绝对能覆盖我们所有关心的热点地区,真正做到“虽远必达”。 再一个,就是老生常谈的“火力不足恐惧症”。这是刻在解放军骨子里的战术思想。过去咱们武器装备不如人,吃了多少亏啊。现在条件好了,那必须把这个“病”治好,治疗方案就一个字:多! 歼-10能挂6吨弹药,在当时不错了。但到了五代机时代,为了隐身,导弹炸弹都得塞进肚子里的内置弹舱。这肚子要做多大,才能塞下足够多的“硬货”?歼-20的载弹量已经超过了10吨,内置弹舱的设计堪称一绝。 那到了歼-36,只会更夸张。更大的机体意味着更阔绰的内置弹舱, 不光能塞下更多的空空导弹,还能装下尺寸更大的对地、对海攻击武器。未来的空战,可能不是几架飞机狗斗那么简单,而是体系对抗。我们的六代机,可能还要指挥无人机蜂群作战。这海量的无人机,还有各种新概念武器,比如激光炮、高功率微波武器,哪个不是耗电大户?哪个不是需要巨大的空间来安装?没有一个50吨级的庞大平台,根本撑不起来这个场子。 一架歼-36飞过去,它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武器库”和“指挥中心”。 这种压迫感,是轻型战斗机给不了的。 飞机这么重,还能飞得快、飞得灵活吗?会不会变成一个笨重的“空中靶子”? 飞机的发动机,就是飞机的心脏。心脏不给力,就是个虚胖。歼-10C用的涡扇-10B“太行”发动机,已经非常成熟可靠。而歼-20换装的涡扇-15,那更是脱胎换骨,推力直接冲到18.5吨,推重比超过10,全面超越了美国F-22的发动机。这就是为啥歼-20那么大块头,还能玩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超机动动作。 到了歼-36,那更是“豪华配置”。根据各路专家的推测,它很可能采用了三发布局。这可不是简单地多加一个发动机。很可能是两台涡扇-15,再加一台处于领先地位的变循环发动机或者爆震发动机。这种组合,既能保证在超音速巡航时有澎湃的动力,又能在亚音速飞行时兼顾燃油经济性, 完美解决了高速和远航的矛盾。所以,别看歼-36重,但它的推重比绝对是顶级的,妥妥的“力大砖飞”。 光有蛮力不行,还得有技巧。歼-20独创的“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让整个机身都能产生升力,大大提高了机动性。而歼-36,据说采用了更科幻的“兰姆达翼”和柔性蒙皮技术。这些听起来很玄乎的词,翻译过来就是,它的翅膀和身体能根据不同的飞行状态,做出最智能的调整,在保持隐身的同时,把飞行效率和机动性拉到满。 所以,咱们的“增重”,是建立在发动机技术和气动设计双重突破基础上的,这叫“高质量增重”,每一斤肉都长在了战斗力上。

0 阅读:0
青史微言

青史微言

以微小视角解读宏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