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他曾担任清朝海军的最高统制(总司令),后来成为民国海军总长,再次晋升为国务总理。 1951年初,福州城里那座挂着“萨公馆”牌子的老宅,跟往常一样安静。93岁的萨镇冰正歪在椅子里听孙子念报纸。当念到“志愿军攻克汉城”这几个字时,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人,身子猛地一挺,那双看了近一个世纪世事变迁的眼睛,突然就有了光。 他一把抢过报纸,手指颤抖地摩挲着那行铅字,嘴里反复念叨:“我们把美国人打退了…收复汉城了…”念着念着,两行热泪就下来了,滴在报纸上,正好晕开了“汉城”两个字。这一刻,他等了整整57年,这事儿得从1894年那个冬天说起。 那年,甲午战争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萨镇冰当时是“康济”舰的管带,守在威海卫的日岛炮台。那叫一个惨烈,他带着几百号兄弟,硬是用几门破炮,顶着日本联合舰队十几艘军舰的猛轰,死扛了11天。炮弹把岛上的石头都炸飞了,可就是没一个人后退。 最后,水师提督丁汝昌绝望自尽,北洋舰队这支当时亚洲最强的舰队,就这么画上了句号。萨镇冰被革职,两手空空地回到老家福州,靠当私塾先生养家糊口。一个曾经的海军将领,一个在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过的高材生,最后落魄到教书糊口。那种从云端跌落的耻辱感,怕是比穷困本身更折磨人。 从那天起,一个念头就在他心里扎了根:中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一支能把侵略者挡在国门之外的、真正有骨气的海军。 后来清廷倒了,民国来了。他被重新启用,当上了海军总长,甚至还当了几天代理国务总理。可那会儿的中国,就是一锅乱粥。军阀们你打我我打你,海军也成了各派势力争抢的香饽饽。萨镇冰心里门儿清,这样的内耗,耗掉的是国家的元气。所以他给海军立了个规矩:绝不参与内战,中国军舰的炮口,不能对准自己的同胞。 这个决定,保住了海军那点儿可怜的家底,但也让海军活得特别憋屈。萨镇冰眼睁睁看着国家积弱,却无能为力。最让他窝火的一件事,是1924年福州发生学潮,美国佬派了15艘军舰开进闽江耀武扬威,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非但不抵抗,反而回头镇压自己的学生。这事儿把萨镇冰气得够呛,他觉得这比甲午战败还丢人。战败了,还可以说是技不如人,但面对强权连抗议的勇气都没有,那就是从根子上断了脊梁骨。 抗战爆发,他已经快80岁了。老头儿没闲着,到处奔走演讲,为抗战募捐。甚至还动了心思,想去延安看看共产党到底是什么样。结果走到半路,就被国民党给“请”回了重庆。 他对国民党是彻底失望了。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横冲直撞地开进长江,解放军二话不说直接开炮。这事儿一下子点醒了萨镇冰。他当了一辈子海军,跟洋人打了半辈子交道,太清楚那些西方列强的德性了。你软一分,他们就进一丈。 解放军敢开炮,这说明新来的这支力量,有他盼了一辈子的那种东西——骨气。 1949年,蒋介石派人请他去台湾,他装病不见,坚决留在了大陆。他要亲眼看看,这个新的中国,能不能实现他那个萦绕了半个世纪的梦。 1951年。当“志愿军攻克汉城”的消息传来,萨镇冰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因为在他心里,汉城这个地方,是中国近代国运的一个痛点。 1894年甲午战争的导火索,就是朝鲜问题。清军在朝鲜一败涂地,才有了后来的黄海海战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可以说,57年前的国耻,就是从汉城开始的。 现在,一支全新的中国军队,在同一个地方,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给打了回去。这场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它等于向全世界宣告:那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已经死了。中国人,重新站起来了! 这正是萨镇冰等了一辈子的答案。他流下的眼泪,一半是雪耻的痛快,一半是夙愿得偿的欣慰。不久后,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萨镇冰那一代人,是真真切切地感受过“有海无防”的痛。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哪一次不是被人家从海上打开国门?所以他一辈子都在念叨海权。他知道,一个大国如果放弃了海洋,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活的中国近代史。他从清朝的秀才,到民国的总理,再到新中国的政协委员,身份换了又换,但心里那份为国家、为民族的赤诚,从来没变过。他不是完人,在历史的岔路口也曾有过犹豫和妥协。但他最终的选择,总是站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人民的一边。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他修桥、铺路、建孤儿院、赈济灾民,一辈子都在为老百姓做实事。福州人至今还念叨着他的好,称他为“萨菩萨”。说到底,他心里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国家的基础是百姓,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真的好。
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13 23:07:4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