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  

依秋聊趣 2025-08-13 14:45:35

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   2025年8月3日下午2点40分,在美国匹兹堡的家中,他安静地走了,这一天之后,所有中文媒体的头条都只剩一个人名——许倬云。   新闻报道用的词汇很简单,“史学泰斗逝世”、“中文世界哀默”,但在这种简单里,藏着的是一代人记忆的崩塌。 他不是明星、不是政治人物,更不是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但他却用一辈子干了件大事:把中国历史从帝王将相的神坛上拉下来,塞进寻常百姓的菜篮子里。 他写的《万古江河》卖了几百万册,清华北大把它当新生礼物,连村口小卖部老板都能翻两页;他80岁学电脑,90岁还在改稿子,硬生生在轮椅上熬出本《经纬华夏》,把中华文明比作“江河接纳支流”,从张骞的驼铃讲到郑和的宝船,让老外看了直挠头:“原来中国不是长城里的孤岛?” 但许老爷子最狠的,是把历史当镜子照现实。2024年他拿唐奖汉学奖时,直接把美国比作“上海租界的流氓”,说他们向台湾要保护费的样子,跟当年洋人收“买路钱”没啥两样。 这话一出口,两岸网友都惊了:这老爷子胆子也太大了!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早把生死看淡——1930年生下来就得了先天性肌肉萎缩症,抗战时跟着家人逃难,亲眼见过川军整连整连地倒在台儿庄。 这种经历,让他写历史时总带着股子狠劲:“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是千万个‘草鞋斗笠’堆出来的。” 最让人服气的,是他在中美之间架桥的本事。上世纪60年代,他是第一个回台湾的文科博士,手把手教台大学生“用世界眼光看中国”;70年代到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又把中国历史课讲成了“国际爆款”,连美国议员都来蹭课;到了80岁,他在搞学术外交,把南京大学的学者请到美国,说:“南京是我抗战时的伤心地,不能忘啊!” 但老爷子也有遗憾。2023年《十三邀》采访他,许知远问:“您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啥?”93岁的老人突然哽咽:“但悲不见九州同。”这话让无数网友破防——一个在美国住了50年的学者,临终前最惦记的还是祖国统一。 有人说,许倬云的去世,标志着“最后一代通才史学家”的谢幕,这话确实没说错!他在书里一遍又一遍地讲华夏文明的整体性,从西周的分封到汉代的大一统,从丝绸之路的繁荣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字里行间都在说: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来都是一个整体。 他前脚走,后脚就有网友翻出他2020年的金句:“往里走,安顿自己。”这话在疫情期间火遍全网,现在再看,更像是他留给这个时代的遗言——当流量明星霸占热搜,当快餐文化横扫文坛,许倬云用95年的生命证明:真正的历史,永远藏在普通人的悲欢里。 他走了,但那些关于家国、关于文明、关于“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的追问,还在中文世界的血脉里流淌。就像他写的《万古江河》最后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如今,当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翻看许倬云老爷子的生平,才发现他的一生,始终以大历史观为炬,照亮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知之路。是他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事件,而是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是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基因! 他的离去,是学界乃至时代的巨大损失!再次悼念许倬云老爷子,愿您在天堂永远快乐!

0 阅读:1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