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

永不言败傲苍穹 2025-08-12 17:54:39

“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不会打仗,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粟裕不会打仗?那中国还有谁会打仗!有种的站出来,让我陈赓见识见识!” 这场吆喝,彻底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众人望去,只见大将陈赓面色铁青。 这位素以豪爽幽默著称的将军,此刻怒发冲冠,毫不掩饰地为老战友挺身而出。 陈赓为什么这么生气,那是因为他和粟裕在三十多年前有着过命的交情。 1927年8月,南昌起义时,陈赓是起义部队的营长,而粟裕只是一名警卫班的年轻战士。 虽然两人身份悬殊,甚至未曾正式相识。 但在起义军南下突围的惨烈中,命运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擦肩而过。 部队被打散后,陈赓身负重伤,命悬一线。 混乱中是粟裕,奋力掩护他逃出生天。 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那份在绝境中依然沉稳可靠的身影,已悄然印在陈赓心中。 此后的岁月,两人在革命浪潮中,各奔东西,没有交集。 他们虽未并肩,却各自在战争的考验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延安的窑洞里,彼此的战绩与威名早已如雷贯耳。 但是两人却“久闻不识”,而这遗憾直到解放战争的烽火才得以弥补。 1947年,战局胶着,为打开中原局面,中央决定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 负责指挥华东野战军的粟裕,面对陌生的中原战场,深感需要一位熟悉当地、能征善战的得力助手。 当毛主席征询他心目中的人选时,粟裕脱口而出:“陈赓!” 主席闻言开怀一笑,原来两人想到了一块儿。 不久,两位战将在豫东前线初次会面。 陈赓大步上前,紧紧握住粟裕的手:“粟裕同志,久仰大名!今日终得一见!” 而粟裕同样紧握对方的手:“能与陈赓同志并肩作战,此生无憾!” 这一刻,是跨越二十年后两位将星的手终于紧握。 他们虽然性格迥异,但在军事指挥上却展现出惊人的默契。 在豫东战役的关键时刻,粟裕大胆决策,提出主动打开缺口,诱敌深入再行反包围的险棋。 面对这个需要极高执行力和信任度的计划,陈赓亲率所部迅猛突击,一举撕开敌军防线,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战后,陈赓由衷感叹粟裕的胆识与谋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真正的生死相托,在淮海战役的硝烟中展现。 面对装备精良、依托坚固工事的国民党重兵集团,粟裕创新性地提出了“近迫作业”战术。 这一战术风险极大,却行之有效。 陈赓所部立刻领会精髓,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将“近迫作业”发挥到极致,硬生生困死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王牌兵团。 而粟裕的战略眼光与陈赓的果敢执行的双重搭档,才使得在淮海平原上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不仅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更将两位将军的信任与默契推向了顶峰。 他们彼此深知,对方是战场上最可靠的倚仗。 新中国成立后,这份情谊依旧牢固。 粟裕出任总参谋长,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副手人选,依然是陈赓。 他向中央力荐,是协助建设现代化国防的不二人选。 而陈赓不负所托,在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与粟裕配合默契,共同为军队建设殚精竭虑。 1952年,当中央决定筹建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时,粟裕再次力荐陈赓担此重任。 他们的合作,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延伸到了和平建设的崭新领域。 正因如此,当1958年那场会议上,有人公然诋毁粟裕的军事才能时,陈赓拍案而起。 这不是所谓的意气用事,这是他们三十多年战友交情和对对方品格的了解。 他无法容忍那些夹杂着复杂动机、罔顾事实的指责。 他那句“粟裕不会打仗,中国还有谁会打仗!”的怒吼,是战场上淬炼出的兄弟情谊最炽热的表达。 这声怒吼,不仅是为了粟裕个人,更是为了那些在烽火岁月里用鲜血和生命书写胜利的无数将士。 这份情谊,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点。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两人饱受病痛折磨,粟裕依然不顾自身虚弱,坚持前往医院探望老战友。 在陈赓病危之际,粟裕在病床前守候了整整一昼夜。 然而,1961年,陈赓大将溘然长逝。 噩耗传来,粟裕失声痛哭,强撑病体只为送老战友最后一程。 这份情谊,是共和国将星谱上最璀璨夺目的光芒之一。 主要信源:(人民网——“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由来)(中国新闻网——陈毅粟裕合作多次打胜仗 获评"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74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