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阿拉斯加的,免费派船送他们回远东,最终有人选择留在阿拉斯加,有人选择回远东。 如今的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地下埋着15亿吨石油、1万亿立方天然气,山里藏着金矿银矿,每年光渔业就能带来50亿美元收益。 它卡在太平洋咽喉,是北极航线争夺的桥头堡,二战时是抗日战场,冷战时是监视苏联的雷达站。 可谁能想到,这片“宝地”曾是俄国急于甩掉的“包袱”? 1741年,丹麦人白令领着一群俄国人,踩着白令海峡的冰原,第一次踏上了阿拉斯加。 尽管这里天寒地冻,连粮食都种不出来,俄国人还是硬留了下来,建了家“俄国美洲公司”,把这里当成了皮毛生意的据点。 那会儿的阿拉斯加,在俄国人眼里,更像个遥远的资源采集站,除了能扒点海狸皮、狐狸皮,似乎没什么大用处。 19世纪中期,俄国在欧洲打了克里米亚战争,国库被掏得底朝天,欠了一屁股债。 更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头疼的是,阿拉斯加北边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英国人要是从那边打过来,俄国根本守不住这块远在天边的土地。 一来二去,沙皇觉得这地方就是个“烫手山芋”——管着费钱,丢了怕英国人捡便宜,不如干脆卖掉。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是个眼光毒辣的人。 他一眼就看中了阿拉斯加的位置:卡在太平洋和北冰洋之间,将来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打仗,都是块好棋。 俄国人一开口想卖,西华德立马接茬,两边连夜讨价还价,1867年3月30号凌晨,敲定下720万美元的价格——算下来每英亩才2美分,简直跟白送一样。 消息传到美国,老百姓骂政府败家,报纸给阿拉斯加起了个外号,叫“西华德的冰箱”,议员们更是死活不肯掏钱。 最后还是俄国大使急了,偷偷塞给美国国会议员16.5万美元红包,这才在1868年7月把钱凑齐。 只不过,俄国最后拿到手的只有700万出头,剩下的零头全被两边的贪官分了。 那会儿的沙皇觉得甩掉了包袱,还能让英国少个扩张的目标,简直是“一箭双雕”。 可他们没算到,历史会开这么大一个玩笑。 买下阿拉斯加后没多少年,这里就掀起了淘金热,成千上万的人涌来挖金子。 再往后,石油、天然气也被探了出来。 到1959年,阿拉斯加正式成了美国第49个州,从当初被嘲笑的“冰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聚宝盆”。 更重要的是它的战略价值——美国靠着这块地,挤进了北极理事会,在北极冰盖融化、新航道出现的今天,成了资源和航线争夺的关键玩家。 反观俄国,看着阿拉斯加的价值一天天涨起来,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当年720万美元卖掉的土地,如今光资源价值就难以估量,更别说它在军事、航运上的作用。 当然,这场交易里,最让人唏嘘的还是那些俄族人。 当时俄美两国说好,想留的留下,想走的免费坐船回远东。 有人舍不得这片冰原,咬着牙留下了;有人念着故土,收拾包袱上了船。 留下来的人,看着这片土地从俄国的边疆变成美国的州,自己的文化在多元交融里慢慢扎根; 回了远东的人,却和阿拉斯加的繁荣渐行渐远。 他们或许想不到,自己当年的一个选择,会和两个大国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
一叶知大事
2025-08-12 11:23: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