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已有叛变迹象的郝鹏举和陈毅会谈后,离开临沂,返回民主联军驻地,朱克靖也随他回去。临行前,陈毅与朱克靖促膝长谈,陈毅一方面担心朱克靖深入虎穴,凶多吉少;另一方面又希望他对郝鹏举部“能争取一分钟就要争取一分钟”,以便使我军主力部队运动到莱芜集中。朱克靖深知此行肩负责任的重大,坚定地对陈毅表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927年4月,朱克靖出任江西省政府秘书长,利用这个职位开展地下工作,比如推荐朱德当南昌市公安局长,还和朱德等人一起动员第三军官兵参加南昌起义,那时他担任第九军党代表,直接参与起义的准备和执行。起义失败后,他转入地下,继续联络同志,坚持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他找到新四军,先后担任政治部顾问等职,投身抗日战场。1946年1月,国民党淮海绥靖公署长官郝鹏举率部起义,部队改编为华中民主联军,陈毅派朱克靖作为常驻代表驻扎郝部,推动部队改造,尽管郝鹏举表面上合作,实际独揽人事大权,还暗中修建工事防范我军,并与国民党特务勾结,露出叛变苗头。 郝鹏举这个人原本是国民党军官,抗日战争时叛变投日,当上伪淮海省省长,盘踞徐海一带。抗战胜利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第六路军总司令,仍驻徐州。1946年1月初,在我军多次工作下,他率部近2万人于1月9日在台儿庄起义,自定名为中国民主联军,郝鹏举为总司令,并发表退出内战、拥护民主的宣言。部队开往解放区山东莒南县休整,后被编为华中民主联军,郝鹏举任司令,司令部驻班庄。这次起义在当时意义重大,帮助我军稳定了局部战场。但郝鹏举骨子里视部队为私人财产,对我党干部越来越防备。他推行“三不变”政策,一切人事调动独断独行,不征求朱克靖意见,使派去的中高级干部形同虚设。他还构筑两个师的工事,对外称防国民党军,实则防我军。在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的背景下,郝鹏举和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派来的特务联系,准备叛变。朱克靖得悉后,星夜上报,提醒速筹对策。同时,他和所有政工干部已受到监视。1946年12月的一天晚上,郝鹏举突然通知朱克靖,说要帮助我军攻打东海,已命令一、二、三师南开拔,并胁逼朱克靖同行。地下党员送来字条警示,但朱克靖仍冒险同行。 陈毅接到报告后,认为这是郝鹏举的试探,还不算最后叛变,因为郝总部和第四师没动。他指示朱克靖不可草率撤退,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同时调动三个纵队悄悄向郝驻地包抄,并派代表传话,只要不背叛,一切可商谈。在我军压力下,郝鹏举追回朱克靖,表面化解矛盾。陈毅又以新年团拜把郝鹏举请到山东军区所在地临沂,郑重劝告他只有依靠人民才有出路。郝鹏举假意痛哭,要求率部配合华东野战军发动莱芜战役。为继续争取,陈毅经请示党中央,还是给了他立功机会。 莱芜战役是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的一场关键战斗,背景是国民党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企图寻歼我军主力。我军主力需向莱芜集中,争取时间至关重要。郝鹏举起义后虽编入民主联军,但他的反复性让局面复杂。陈毅希望通过朱克靖稳住郝部,避免过早暴露我军动向。郝鹏举表面配合,实际加速与国民党勾结,叛变步伐加快。 1947年1月,郝鹏举和陈毅会谈后离开临沂,返回民主联军驻地,朱克靖随他回去。这次会谈中,陈毅一方面担心朱克靖深入郝部如虎穴,风险极大;另一方面希望朱克靖对郝鹏举部能争取一分钟就争取一分钟,以便我军主力部队运动到莱芜集中。朱克靖明白此行责任重大,坚定表示要走进险地才能完成任务。郝鹏举返回后,立即加快叛变步骤。1月15日,他以纪念华中民主联军起义一周年为借口,向新四军各级干部发出请柬,邀请参加庆典活动。1月16日,他撕掉伪装,公然叛变,将部队及其大部分军官家眷转移。1月22日晚,郝鹏举设下圈套,以讨论配合莱芜战役为由,邀请朱克靖和其他重要政工干部赴会。朱克靖察觉异常,但从大局出发,仍带四名警卫前往。刚进入郝总部,即被逮捕,警卫遭刺杀。其余干部由刘述周率领突围,只带出20余人。郝鹏举率部向国民党统治区移动,将朱克靖作为投蒋见面礼,押送海州、徐州、苏州等地,后转南京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 朱克靖被捕后,国民党高官多次出面拉拢。他资格很老,不少人劝降。蒋介石亲自三次在总统府请朱克靖吃饭,由毛人凤陪同。蒋介石称呼老朱同志,劝他到这边工作,早日解脱牢狱,并许以高官厚禄。朱克靖拒绝,强调虽跨党从事革命,但为共产主义奋斗大半生,宁愿牺牲肉体生命,也不牺牲政治生命。蒋介石叹气,朱克靖反问蒋若处同境会如何,蒋承认会忠于政治生命。这是他们最后谈话。朱克靖在狱中每日看书,坚持立场。10月,特务在南京郊外用绳索秘密勒杀他,然后毁尸灭迹,牺牲时52岁。我军于2月6日发起讨郝战斗,全歼郝部两个师,活捉郝鹏举。郝被国民党任命为鲁南绥靖区司令官后,指挥部队作战,但很快被击溃。郝鹏举被俘后处决,下场可耻。他的反复无常证明小人无好结局。
1947年1月,已有叛变迹象的郝鹏举和陈毅会谈后,离开临沂,返回民主联军驻地,朱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8-12 00:54:15
0
阅读: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