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称中印都有万年历史在印度主持人以“万年文明”为筹码对抗美国时,或许未曾深

墨者善受本人 2025-08-11 11:34:43

印媒称中印都有万年历史在印度主持人以 “万年文明” 为筹码对抗美国时,或许未曾深究:现代印度的文明认同很大程度上是殖民时代的产物。1947 年独立前,这片次大陆上散布着数百个土邦王国,语言、宗教、习俗千差万别,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概念。正如英国殖民时期的档案记载,19 世纪的印度次大陆有 562 个土邦,占全国面积的 2/5,人口的 1/4。这些土邦各自为政,有的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货币体系。是英国殖民者带来的现代行政体系,才让这片土地有了 “印度” 这个统一身份。殖民者通过铁路网络将分散的地区连接起来,用英语作为行政语言,建立统一的司法体系,逐渐塑造了 “印度” 的国家想象。这种建构过程在 1947 年后的土邦合并中达到高潮 —— 印度政府通过和平谈判、军事行动等手段,将数百个土邦整合为现代国家。

相比之下,中国早在公元前 221 年就实现了 “书同文、车同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以法律形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更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将不同地域的文化整合为一个整体。这种整合并非外力强加,而是内生性的文明演进。从汉代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隋唐的科举制度,从宋代的活字印刷到明清的内阁制度,中华文明始终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同时自我更新。即便经历元朝、清朝的外族统治,汉字的核心地位从未动摇,儒家伦理始终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这种连续性在考古发现中尤为明显: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画符号(距今 8000 年)、殷墟甲骨文(距今 3300 年)、现代汉字,三者之间的演变轨迹清晰可辨。

印度的文明叙事更多是为凝聚民族认同的后天拼接。英国殖民时期,殖民者为了便于统治,将印度次大陆的多元文化简化为 “印度教文明” 与 “伊斯兰教文明” 的对立,这种二元叙事深刻影响了现代印度的民族认同建构。独立后,印度政府虽然试图通过宪法确立 22 种官方语言,但语言多样性依然是国家整合的难题。相比之下,中国的 “大一统” 理念早已融入文化基因。从汉代的 “推恩令” 到唐代的 “羁縻政策”,从宋代的 “行省制度” 到现代的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始终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多样性。这种 “和而不同” 的智慧,使得中华文明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能够吸纳外来文化的养分,如佛教传入后被改造为儒释道融合的文化形态。

支持印度反抗美国关税,是因为霸权主义不该得逞。但认清中印文明的本质差异,不是否定印度的文明价值,而是尊重历史事实。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距今约 4500 年)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其排水系统和青铜冶炼技术在当时世界领先。然而,公元前 1900 年左右,哈拉帕文明突然衰落,城市被遗弃,文字系统失传,贸易网络崩溃。此后的雅利安人入侵带来了种姓制度,与原有文明形成显著断裂。这种文化断层在印度历史上反复出现:穆斯林的征服、英国的殖民统治,都对印度文明造成冲击。相比之下,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从辽宁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形(距今 8000 年)到山西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盘(距今 4300 年),龙图腾崇拜跨越数千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符号。玉器的使用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良渚文化的玉琮,再到明清时期的玉佩,其承载的礼仪功能始终未变。

这种差异在应对现代挑战时尤为明显。中国凭借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实现工业化,2024 年制造业占 GDP 比重达 31%,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印度则因历史上的政治碎片化,至今未能完成工业化转型,制造业占比仅为 13%,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突出。这种经济结构的差异,本质上是文明基因在现代社会的投射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国家动员提供了文化基础,而印度的文明断层导致治理效能的碎片化。

历史终将证明,文明的价值不在于 “年龄的长短”,而在于 “生命力的强弱”。当印度主持人以 “万年文明” 为筹码时,或许更应该反思:为何古印度文明未能像中华文明那样,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保持文化基因的活性?当美国加征关税引发的贸易摩擦过去,中印两国更需要从文明延续性的差异中汲取智慧 —— 中华文明的韧性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自信,源自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现代性挑战中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自信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像唐代长安那样,在接纳波斯商队、景教教士的同时,保持文化主体性;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像郑和下西洋那样,在探索海洋的同时,传播和平理念。只有这样,文明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成为国家发展最深沉的底气。

0 阅读:1
墨者善受本人

墨者善受本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