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原广州军区司令丁盛少将夫妇乘坐公共汽车买菜,售票员讲:“老同志,请付

寻墨阁本人 2025-08-11 11:12:05

1993年,原广州军区司令丁盛少将夫妇乘坐公共汽车买菜,售票员讲:“老同志,请付8毛票钱。”丁夫人抱怨道:“还不如付1块钱,省得找钱麻烦。”丁盛少将一听,打断了夫人的话,讲:“我可不嫌,能省2毛是2毛。”

1993年的广州,夏日的阳光炙烤着柏油马路,蒸腾的热气让公交车站等车的人们不停地扇着手中的报纸。

在拥挤的16路公交车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紧紧攥着扶手,他的老伴手里提着装满青菜的布袋子。

售票员接过老人递来的八毛钱车票钱时,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位穿着朴素的老人,竟是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

丁盛的夫人王女士看着丈夫认真数着零钱的样子,忍不住说:"老丁,给一块钱算了,省得找零麻烦。"

丁盛却摇摇头:"该多少就是多少,能省两毛是两毛。"这句话让周围几个认出他的乘客都愣住了。

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如今会为两毛钱的车票如此较真。

丁盛的生活习惯在南京军区大院是出了名的"抠门",他总说:"我一个月工资几百块,够花了。"

每次去菜市场,他都要把价格问得清清楚楚,秤杆看得明明白白。

警卫员想帮他提菜,他摆摆手:"我自己来。"邻居们经常看见他蹲在院子里择菜,把烂叶子一片片挑出来。

有人劝他:"丁司令,您现在退休了,该享享福了。"他笑着回答:"现在的生活比起打仗时吃树皮的日子,已经是天堂了。"

这种节俭不是做给别人看的,1947年辽沈战役时,时任东北野战军师长的丁盛带着部队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行军,通讯员小张发现师长的棉鞋破了个洞,想把自己的新鞋换给他。

丁盛死活不同意:"战士们有的还穿着单鞋,我这点困难算什么。"最后他用麻绳把鞋绑了绑,继续带队前进。这种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贯穿了丁盛的整个军旅生涯。

1990年代初期,退休高干的待遇已经相当优厚,组织上给丁盛配了专车,但他出门办事经常选择坐公交。

秘书劝他:"首长,您这么大年纪,挤公交不安全。"

丁盛却说:"老百姓能坐,我为什么不能坐?"

有一次他去军区总医院看病,门口的卫兵认出他后要安排优先就诊,他坚持排队:"我这点小毛病不急,让重症患者先看。"

丁盛的儿女们回忆,父亲在家里连一张打印纸都要正反两面用,孙女写作业剩下半页的作业本,他会收起来当记事本。

家里吃饭从来不许剩饭,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大儿子丁一平说:"父亲常说,他小时候给地主放牛,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参加红军后才吃上饱饭,所以特别知道珍惜。"

这种近乎固执的节俭作风,在丁盛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就闻名全军,1980年他到边防部队视察,发现食堂泔水桶里漂着半个馒头,立即召集全体干部开会。

他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让炊事班蒸了一锅高粱面窝头,带着干部们一起吃。

吃完后他说:"当年我们打锦州时,就是靠这样的窝头撑过来的。"从那以后,那个部队再没出现过浪费粮食的现象。

在丁盛看来,坐公交、省两毛钱这些小事,关乎的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他在日记中写道:"地位高了,待遇好了,但红军的传统不能丢。今天省两毛钱,明天就能省两块钱,积少成多,都是国家的钱。"

这种思想在当下社会尤其值得深思,当一些人把挥霍当作排场,把特权当作地位象征时,丁盛式的节俭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境界。

如今在南京军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还能看到丁盛当年用过的搪瓷缸,缸身磕掉了好几块瓷,但他一直用到去世。

工作人员说,这个缸子至少用了三十年,或许正是这些生活细节,让我们更真切地触摸到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灵魂,位高不忘本,权重更节俭。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这种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0 阅读:139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