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他留下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国家“家底”,还有那自力更生、白手起

薄荷猫少女 2025-08-09 01:59:37

1976年毛主席逝世,他留下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国家“家底”,还有那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热血年代。 1976年9月9日,北京城的夜风透着一股悲凉。中南海里灯光通明,广播里传来一个震撼全国的声音:“毛主席与世长辞!” 那一刻,全国陷入悲痛之中。街上的行人仿佛忘了呼吸,有人眼泪扑簌簌往下掉,有人呆立在风里,手里的报纸都抖。 北京到韶山,从工厂到田野,哭声此起彼伏,仿佛连空气里都带着湿意。 这是一个国家告别自己的领袖,也是一个民族心头沉甸甸的时刻。 毛主席走了,但他给新中国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国家“家底”。 建国前的中国是个什么模样? 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重工业几乎是空白,连部像样的机器都稀罕。 可到毛主席离世的1976年,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六工业大国、第三军事大国,经济总量一跃居全球前列。 钢铁从140万吨飙到3180万吨,煤炭从6600万吨拉到6亿多吨,电力从70亿千瓦时干到了2560亿千瓦时。 原油从零干到1亿吨,水泥从300万吨上升到6500万吨。 这底子,沉甸甸摆在那儿,告诉世界:这个曾经任人欺凌的国家,硬是站起来了。 再说那些大工程,哪一个不是热气腾腾、火星子飞溅?铁路通到了西南三省、宁夏、新疆、青海,公路一百多万公里蜿蜒在山河间。 水库8万多座,大江大河被驯服,洪水退下去,良田绿油油。 到1975年前后,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五千亿斤,人均达到700斤以上,稳定比印度高出30%-40%。 毛主席带着全国人民,用自力更生的劲头,把基础设施铺成了未来的路。 从工地上滚烫的钢水,到戈壁滩上隆隆的拖拉机声,都是他给新中国留下的脚步声。 毛主席还给了新中国一副钢筋铁骨的国防。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氢弹也跟着上天;1970年,人造卫星绕地飞行。 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在他号召下拼命攻关,导弹、核潜艇、喷气飞机、远望号测量船,一个个挺立在历史的长河里。 那是底气,让新中国有能力、有底气面对任何外来挑衅。 除了钢筋水泥,还有烟火气的人间温暖。 毛主席念兹在兹的是百姓生活。他总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建国初期,平均寿命才35岁,婴儿成活率只有20%。 到了70年代中期,平均寿命翻到65岁,婴儿成活率达到70%。 赤脚医生走村串巷,县城有卫生院,城市居民免费医疗,农民看病也便宜得很。 学校一个接一个建起来,农村小学基本普及,城市里几乎人人能上中学。 那些从地里拔出来的文盲,第一次能给孩子写个名字,第一次拿到一本课本。 精神财富更是压舱石。 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矢射向了中国具体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样“活的灵魂”,撑起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作风。 实事求是,让人做事讲究真凭实据;群众路线,让干部知道老百姓才是根; 独立自主,让中国学会靠自己扛事。 靠着这些,新中国从废墟里蹒跚起身,走成了一个硬骨头的国家。 毛主席还给了中国人一份挺直脊梁的自信。 在世界上,他讲真正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统一起来,既为自己,也为世界。 新中国在他带领下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让许多被压迫的民族看到希望,也让中国赢得了尊重。 毛主席去世时,新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他留下的是工业化的骨架、国防的底气、人民生活的改善、思想的旗帜和民族的自信。 这些遗产,成了中国继续前行的压舱石。历史在那一夜翻开新的一页,但他用一生写下的基石,让新中国有了底气去走更远的路。 有人说,毛主席像一座高山,山下是新中国的基石和路。山静静立在那里,即使人走了,山风依旧吹着,路还在延伸。毛主席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份不惧风雨、勇往直前的力量。 参考信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毛泽东时时处处关心人民疾苦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09-02

0 阅读:12
薄荷猫少女

薄荷猫少女

思念是无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