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苏雪林与丈夫结婚36年,期间一直拒绝与丈夫圆房,谁料,在丈夫去世后,她却

历史阅读者 2025-08-08 14:24:15

民国才女苏雪林与丈夫结婚36年,期间一直拒绝与丈夫圆房,谁料,在丈夫去世后,她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为丈夫守寡38年,直到102岁的她在临终前才道出真相!

1897年,浙江瑞安县的县衙里传来一声婴儿啼哭,苏家添了个女娃。

这户官宦人家祖上是宋代文豪苏辙的后代,书香门第的规矩严得很。

苏雪林打小就和别人家的姑娘不一样,家里让她学绣花做女红,她偏要跟着哥哥们舞刀弄枪。

七岁那年祖父在衙门里办私塾,她扒着窗户偷听先生讲课,把《三字经》《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家里叔叔从日本留学回来,见她是个读书的料,硬是说服长辈送她进了新式学堂。

眼瞅着姑娘到了十六岁,家里按老规矩给她定了亲事。

对方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张宝龄,后来还去美国麻省理工念了博士。

这门亲事看着门当户对,可苏雪林心里不乐意。

她给未婚夫写信试探,发现这理工男满脑子都是"女子该相夫教子"的老观念,跟自己追求的新思想压根不搭调。

趁着家里没防备,她偷偷考上了北京女子师范,后来又瞒着父母跑到法国留学,想着逃开这桩婚事。

天不遂人愿,留学期间家里接连出事。父亲病故,母亲病重,连着几封家书催她回来完婚。

1925年,28岁的苏雪林拧不过老母亲的眼泪,穿着嫁衣进了张家门。

新婚夜她就跟丈夫摊了牌:"咱俩做表面夫妻,各过各的。"

张宝龄倒也没勉强,可心里终究憋着口气。

有回喝了酒想用强,硬是让苏雪林抓着脸挠出了血道子。

自打那以后,两人干脆分了房睡,连吃饭都各吃各的。

这对夫妻过日子就像住旅馆,苏雪林在武汉大学当教授,张宝龄在上海搞工程,抗战爆发后又跟着学校撤到四川。

有阵子两人在乐山碰了头,外人看着还以为他们关系缓和了。

邻居记得张宝龄会给妻子剪头发,拿个大碗扣脑袋上修刘海,可到了晚上还是各睡各屋。

苏雪林后来在书里写:"我俩就像井水不犯河水,他在院子里修自行车,我在屋里写文章。"

1949年成了这对夫妻的分水岭,苏雪林跟着学校去了台湾,张宝龄留在上海伺候双亲。

1961年张宝龄在美国病逝的消息传来,64岁的苏雪林对着信纸发了半天呆。

身边人都劝她趁着年纪不大再找个人,她却把全部家当搬进了研究室。

往后的38年里,老太太天天泡在书堆里,研究《楚辞》出了十几本专著,成了学界公认的泰斗。

活到102岁那年,苏雪林终于说出了藏在心里大半辈子的实话。

她说当年守寡不是为了情分,是要还张宝龄三十六年等待的人情债。

两个被旧式婚姻捆住的人,一个在机器图纸里找寄托,一个在文字堆里寻出路。

临终前她跟学生念叨:"我这辈子最对不住他,可要让我再选一次,还是得走这条道。"

街坊邻居到现在还传着这对夫妻的奇闻,有人说张宝龄临终前枕头底下压着苏雪林年轻时写的书,也有人说老太太晚年总爱盯着结婚照发呆。

不过这些传闻都没法印证了,倒是苏雪林捐给抗战的黄金收据现在还躺在博物馆里,泛黄的纸片上还能看清"捐金救国"四个大字。

她那些研究《楚辞》的手稿被台湾大学当宝贝收着,每年都有学生去图书馆抄录。

要说这段婚姻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大概就是新旧时代碰撞下的身不由己。

苏雪林在自传里写过这么段话:"我就像只风筝,线攥在旧礼教手里,身子却拼命往新天地飞。"

她和张宝龄的故事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时代洪流里两片浮萍的无奈。

如今太平湖畔的苏家老宅成了旅游景点,导游总爱指着厢房说:"喏,这就是才女逃婚前去法国前夜住过的屋子。"

0 阅读:50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