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海地铁7号线,一名右腿缠着绷带的年轻男子刚坐下,就被一个穿粉色裤子的中年男人狠狠撞上伤口。当受害者忍痛提醒时,对方竟用上海话甩出一句“乡下人,滚出去!”,随后又切换成英语和普通话继续羞辱,仿佛语言切换得越流利,自己的“优越感”就越有说服力。 这段被拍下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评论区炸开了锅:“三语骂人,素质却停留在原始社会?”“真正的上海人可没这么丢脸!” 受害者小林(化名)至今记得当时的细节。那天他刚在医院换完药,右膝手术后的伤口还渗着血丝。“那人撞过来时,我疼得眼前发黑。” 监控视频显示,粉色裤子男子在拥挤的车厢里横冲直撞,明明有空位却非要挤向小林的座位。 当小林用普通话提醒时,对方突然用上海话高声辱骂,见有乘客举起手机拍摄,又立刻改用英语嘀咕“You don’t belong here”(你不配在这儿),最后竟抬脚猛踢小林的伤处。 “最让我心寒的不是施暴者,而是整个车厢的沉默。”小林回忆,直到施暴者的女伴在到站时将他拉走,始终无人出面制止。 事件发酵后,“一看就是纯正的沪爷”的调侃迅速登上热搜。但深挖涉事男子背景却发现,他并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是十年前从某二线城市迁入的“新上海人”。 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中外来者占比已达42.7%,但公共服务资源并未同步增长。以地铁为例,7号线早晚高峰的满载率常年超过120%,人均空间仅0.2平方米,相当于每人只能放下一只脚。 在这种“沙丁鱼罐头”般的环境里,一句“乡下人”可能引爆的不仅是情绪,更是深层次的社会焦虑。 事件发酵后,更多本地网友站出来划清界限——在短视频平台我是上海人话题下,数千条视频记录着市民帮外来务工者指路、给环卫工送水的场景。 一位虹口区的阿姨说得实在:“阿拉上海宁(我们上海人)要是都这样,地铁早被口水淹没了。” 在事件发生地7号线常熟路站,笔者遇到一位从安徽来沪带孙子的老人。她的话令人深思:“刚来时觉得上海人冷漠,后来发现他们只是活得太累。” 数据显示,上海通勤族平均每天花87分钟在路上,是全国最“疲惫”的城市。 或许正因如此,那个最终拽走施暴者的女伴,压低声音说的那句“够了”才显得珍贵——它证明在这座城市里,沉默的大多数并非麻木,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介入时机。 小双点评:当夕阳透过地铁玻璃洒在空座位上,那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衡量城市文明的标尺,究竟是看它如何对待光鲜的精英,还是看它能否容纳一个腿上有伤的普通人安静坐完全程? 答案或许藏在那条获赞80万的评论里:“真正的上海精神,是百年前收留犹太难民的胸怀,不是今天某些人嘴里的‘滚出去’。”
活久见!江苏,一女子下体出了很多血,以为是“大姨妈”,去医院检查说怀孕了,更离谱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