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调通告全球,与巴基斯坦联手开发石油,巴铁:没告诉中国。 7 月 30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对外宣布,美国政府已与巴基斯坦达成协议,将协助巴基斯坦开发石油储备。他在文中提到:“我们刚刚与巴基斯坦达成协议,美巴两国将共同开发巴方丰富的石油储备。” 巴基斯坦外交部在回应此事时明确表示,与美国的石油合作属于双边商业协议,事前并未向中国通报。 这番表态让不少人好奇,这个长期与中国保持紧密合作的“巴铁”,为何会在能源领域与美国达成新合作,又为何选择不提前告知中国。 要理解这一动作,得先看巴基斯坦的能源困局。作为人口超2.4亿的国家,巴基斯坦长期面临能源短缺问题。 数据显示,该国电力缺口常年维持在20%左右,每年因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GDP的2%。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0%,国际油价波动直接影响国内通胀稳定。 过去十年,巴基斯坦曾多次因能源供应不足引发社会动荡,解决能源问题成了历届政府的核心任务。 事实上,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能源合作早已深入骨髓。2013年启动的中巴经济走廊中,能源项目占比超过40%。从卡洛特水电站到塔尔煤田开发,从默蒂亚里-拉合尔输电线路到瓜达尔港石油码头,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20多个能源项目已让巴基斯坦电力供应能力提升近40%。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近千万家庭的用电问题,还为巴基斯坦创造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与美国的合作不同,中国在巴能源项目始终坚持“造血”而非“输血”。以瓜达尔港为例,中国不仅投资建设港口设施,还配套建设了石油炼化园区,让巴基斯坦从单纯的石油过境国变成石油加工国,每年可增加数十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这种全产业链合作模式,正是穆沙希德口中“能致富的路”。 巴基斯坦选择不提前告知中国,背后有复杂的考量。 一方面,巴方希望通过引入美国资本平衡能源领域的合作格局。近年来,巴基斯坦外债压力持续增大,截至2024年初外债规模已达1200亿美元,而美国承诺为此次石油合作提供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这对缓解巴方财政压力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巴方也想借此向美国释放外交善意,争取在阿富汗问题、反恐合作等领域获得更多支持。 但这种平衡术并不容易拿捏。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随后补充说明,与美国的石油合作“不会影响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方明确表示,中巴经济走廊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框架,未来5年将继续推进走廊项下的新能源项目,包括10个风电电站和5个太阳能园区。 美国的动作显然带有地缘政治考量。近年来,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巴经济走廊已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标杆。美国通过能源合作介入巴基斯坦,既想分得能源利益,也想在中巴之间制造裂痕。 但现实很快给了美国考验。信德省的石油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开采成本远高于预期。美国能源企业在初步勘探后发现,该区块的原油品质较低,提炼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高30%。 相比之下,中国在巴能源项目更注重可持续性。以塔尔煤田为例,中国企业不仅解决了露天采矿的技术难题,还配套建设了生态恢复工程,将采矿区的绿化率从不足5%提升至30%。 巴基斯坦国内对中美合作的态度也很清晰。当地媒体调查显示,82%的民众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对美国能源合作的支持率仅为41%。 穆沙希德的话正在被现实印证。美国提供的“枪”——军事援助和短期贷款,虽能解一时之困,却无法解决巴基斯坦的结构性问题。 而中国修建的“路”——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正在让巴基斯坦逐步具备自主发展能力。数据显示,中巴经济走廊启动以来,巴基斯坦的GDP年均增长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贫困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 此次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石油合作,更像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试探。巴基斯坦用“不提前告知中国”的方式展现外交自主性,同时又通过后续表态稳固中巴关系。 美国想借此打开南亚市场,却面临项目盈利难、民众认可度低等现实问题。而中国始终坚持的互利共赢模式,正在赢得更多国家的信任。 美国若想真正赢得巴基斯坦的信任,光靠能源项目的高调宣传远远不够,还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能让普通民众受益的合作方案。 毕竟,枪会生锈,但路能通向更远的未来。
巴基斯坦替中国出气,把美国坑了,果然还得是我们的“巴铁。” 原来巴基斯坦和美
【16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