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种了!”4月6日北京,一男子贷款70万买了一辆155万的迈巴赫s480跑滴滴,一个月除去14000多元的车贷,以及杂七杂八的开销外,还能剩余将近1万元的收入,男子直言每天睡到自然醒,30岁的年纪开着迈巴赫很享受!网友:“真有人约这种车吗?” 信源:金羊网 北京街头车流如织,一辆身价155万的迈巴赫S480,不声不响地穿梭其间。不过,握着方向盘的并非企业高管或名流,而是一位30岁的网约车司机,袁先生。 他用这辆背着70万贷款的豪车跑活,每月还掉一万四千多的车贷和杂项开销后,到手净赚近一万元。 这个数目恰似一块丢进静水里的石头,刹那间就搅起了满湖波澜。开百万豪车,最后只挣一份普通白领的薪水?这笔账怎么算都像是血亏。这背后究竟是一场不计后果的豪赌,还是一盘普通人看不懂的精明棋局? 想看懂这盘棋,得先算清两本账。第一本,是冰冷理性的财务账。 从资产角度看,袁先生的投入相当惊人。他拿出五十多万自己的钱,又贷了七十万,才凑够钱把这台一百五十五万的迈巴赫弄到手,当成干活的家伙。 这意味着,他每个月都必须雷打不动地向银行支付14460元,这是他财务模型里最沉重的固定成本。 再看现金流。他的主营业务很清晰:彻底放弃随机的低价单,专攻预约制的高端网约车服务。平时不忙的时候,一单最低418元;到了高峰时段能有四五百,碰上长途或包天的活儿,偶尔还能拿到五千元。靠着每月三四十个高质量订单,他就能做到三四万的月流水。 谁知,把他工作日常发到社交媒体上,竟意外吸引了超过10万粉丝。一些豪车品牌也主动找上门合作,一条视频报价3000元,硬是为他开辟了第二条收入曲线。 可即使有副业加持,在扣除车贷、油费、保养、停车费等每月近两万的硬性支出后,他最终落袋的净利润,确实也就一万上下。 但这本财务账里,最致命的一笔,是许多人会忽略的隐形成本——资产折旧。一辆百万级豪车,年均折旧费保守估计在15万元以上。 这个数字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而易举地就把他账面上那点可怜的全年利润抹成了负数。单从纯粹的投资回报率看,袁先生这买卖,无疑是“赔本赚吆喝”。 在网约车行当里闯荡了六年的老手,难道连这点简单的账都算不明白吗?这就得翻开他的第二本账——一本关于生活品质、个人尊严和未来价值的人生账。 这本账的“投资”,源于他对行业看得太透。六年时间,他看够了传统网约车市场里的恶性竞争:司机们为了抢那一两块钱的差价,熬夜早起,疲于奔命,服务和尊严都无从谈起。 而市场的另一端,高端商务人士和游客们其实不缺钱,他们缺的是一份稳定、体面且能提供尊重感的出行服务。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几乎没人的赛道,用旁人眼里的“豪赌”去填补这片空白。 可这本记录人生的账册,所谓的“回报”,又哪里是用钱财能衡量的呢? 最直接的收益,是生活品质的跃升。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睡到自然醒,30岁的年纪开着迈巴罕,很享受。”他不再为生计四处抢单,而是优雅地筛选订单,牢牢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工作的过程从一种煎熬变成享受,驾驶心爱的豪车穿梭在北京街头,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满足。 更进一步看,他正在积累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个人品牌。通过社交媒体,他从一个面目模糊的司机,转型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网红司机”。 个人IP和流量不仅带来了广告收入,更关键的是,它彻底打破了“司机”这个职业一眼望到头的天花板,为他的未来创造了无限可能。 当这两本账并排放在一起,袁先生的决策逻辑才算完整。财务账上的短期亏损,与人生账上的长远增值,构成他这盘生意的一体两面。 这也解释了舆论为何会分裂:只看财务账的人,认为他疯了,甚至不无讽刺地猜测这是“卖不掉车的反向营销”;而看懂人生账的人,则佩服他“太有种了”,称赞他用金钱换来了更宝贵的时间、尊严和未来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袁先生不是在做一道数学题,而是在构建一个精巧的个人商业闭环:用迈巴赫的高门槛筛选出高净值客户,保障体面的收入和生活;再用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个人品牌,吸引更多的商业机会来反哺事业。 与其说他是在赌一个高端出行市场的未来,不如说他是在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一次重新排序——将个人体验、尊严和长远发展的权重,置于短期财务回报之上。 袁先生的故事,或许为这个时代提供了一个关于“成功”的非标准答案。 他这本人生的账本究竟是盈是亏,也许只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答案。不过,这份敢于亲手书写自己独特账本的勇气本身,算不算已经是一种胜利了呢?
“太有种了!”4月6日北京,一男子贷款70万买了一辆155万的迈巴赫s480跑滴
经略简料
2025-08-07 15:19:45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