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种子生长的力量# |#羊晚快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增设了一项特殊的助学金。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它不公开获奖名单,不出具获奖证书,更不进行受助者的个人宣传。这项名为“陈传才助学金”的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已故教授陈传才、岳同夫妇捐赠毕生积蓄设立,它像一粒深埋土壤的种子,在沉默中孕育着最动人的生长力量。
这份沉默里,藏着对尊严最温柔的呵护。传统助学模式往往将受助者置于聚光灯下,在有意或无意间掀开困窘的一面。但这份助学金将善意隐入制度性安排,定下“三不”原则:不公开名单,是让受助者免于被贴上“贫困”标签;不出具证书,是让受助者卸下“被施舍”的心理负担;不宣传个人,则是不以“感恩”为名消费受助者。这种“不公开”的善意,无声守护着寒门学子的自尊,让他们能昂首挺胸,在纯粹的知识天空中自由翱翔。
这份沉默里,践行着一份名为“感恩”的承诺。回望两位老人清贫的一生,陈传才出身粤东农家,得益于国家“调干生”政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岳同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但因家贫,买不起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票,在当地政府部门的资助下才得以成行。当年点燃他们的火种,如今被他们悄悄传递,却不要求任何回音。岳同老师病榻前那句朴素的嘱托——“你们要把钱用好,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身上,其他我就不管了”,没有豪言壮语,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这种力量,亦在无声中完成了代际交接。首批受助学生匿名感言中“将延续您所传承的意志”的承诺,让我们看见两位老师留给社会的最后一课:真正的善良,像春雨,润物无声;真正的教育,像烛光,燃尽自己,只为照亮他人。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助学金,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托付、一份不署名的精神契约。
当春风再次拂过校园,深埋的种子将生根发芽,在时光里舒展枝叶,把荫凉投给更多赶路的人。将来的某一天,那些曾被悄悄托举的少年,也会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悄悄播下另一粒种子,或许还会附上那句“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身上”。这便是种子的力量——无需张扬,自让每一份善意都成为新的种子。([原创]记者:李妹妍;编辑:张子皓;审签:岑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