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10月8日深夜,57岁雍正突然死在距京20公里的圆明园,从得病到死亡,

浅笑挽云烟 2025-08-06 08:38:24

1735年10月8日深夜,57岁雍正突然死在距京20公里的圆明园,从得病到死亡,就一天时间,事出突然,群臣毫无准备,园内乱成一锅粥,不是因为皇帝死了悲伤过度,而是册立新君的诏书找不到了。 圆明园的夜格外静。深秋的凉气透过殿宇的缝隙往里钻,烛光在风里轻轻晃。 雍正还在批阅奏折,案上堆着一摞又一摞的文件。 谁都没想到,这会是他亲手批的最后一批奏章。 傍晚的时候,身边的侍从看他脸色发白,劝他歇息。他摆摆手,说还有几件事得定下来,谁都没想到,病就是在那一刻悄悄上身。 他原本身体硬朗,平日骑马射箭、日夜理政,从不示弱,可那天夜里忽然觉得胸口发闷,额头冒汗。 御医被急召进来,开了药,说是风寒引动,静养即可。 第二天一早,雍正依旧坐在案后,可笔落在折子上的时候,手明显有些抖。 中午刚过,他的气色陡然发青,汗如雨下。 御医的脸色变了,换药、针灸、热汤,连用几道法子都不见起色。病来得快,像一阵风,根本不给人缓冲的时间。 圆明园离京城二十多公里,平日里是避暑、议政、会客的地方。 可在这个深夜,它成了权力中心,也是风暴的中心。 宫门口的侍卫接到命令,快马加鞭往城里传话,大臣、亲王、总管太监全被急召入园。 消息压着传,外面还没人知道里头出了大事。 到了夜里子时,雍正的呼吸变得极轻。 他像是突然被抽走了力气,眼神空了一瞬,身体微微一颤。 殿内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可不到一刻,御医便俯身跪下——驾崩。 一瞬间,圆明园像炸开了锅。不是哭声,不是哀号,而是急促的脚步声、压低的吆喝声。 群臣的脸上写满了慌乱,因为按照规矩,新君的名字要从密封的诏书里揭出来宣读,可那封诏书,不在手边。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是从康熙传下来的。 皇帝生前将继承人的名字亲笔写好,密封在黄匣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有一份副本随身带着。 皇帝去世时,两份对照无误,才能宣布新君。问题在于——雍正死在圆明园,乾清宫在京城里,而随身的那份副本,此刻谁也找不着。 这是最要命的。 没有诏书,就不能立刻宣布继位,延误了时机,局势可能失控。 大臣们的眼神在殿里来回扫,太监急得翻遍几案、匣柜,连床下都不放过。 有人冒出冷汗,有人紧咬牙关,生怕这一夜出乱子。 张廷玉和鄂尔泰赶到时,气氛已经紧绷到极点。张廷玉沉着脸,先稳住人心,让人把殿门守死,任何人不得出入。 然后分几拨人去找,能翻的地方全翻。 时间一点点过去,外面天色开始泛白,诏书还是不见影。 直到快到卯时,内务府的一名总管太监抱着一个锦盒跑了进来,脸色煞白,手都在抖。 锦盒被小心放在案上,封蜡完整,外面是雍正的亲笔签封。 众人不敢耽搁,当场剥开封蜡,取出诏书。纸一展开,墨色微暗,却清清楚楚写着——皇四子弘历继位。 一瞬间,所有人的肩膀都松了下来。 鄂尔泰抬手示意宣读,张廷玉立刻让人备好笔录,与京城乾清宫的正本比对。 消息一旦确认无误,立刻传给京城,让那里的守宫大臣揭开匾后黄匣核对,然后同时向外宣告——乾隆即位。 圆明园的乱象这才慢慢平息下来。雍正的遗体被暂时停在殿内,外面已经开始布置护卫和仪仗。 内廷照常运作,可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夜差一点改写朝局。 不是因为谁敢争夺皇位,而是因为那份小小的诏书,差点让朝廷陷入真空。 等乾隆赶到圆明园,已经是白天。 诏书被郑重放回匣中,交由新帝亲手收存。外人只看见继位的仪式流畅顺利,却不知道,前一夜的圆明园里,差一点就要出现一场无法收拾的混乱。 雍正死得太突然,前一天还能批奏折,第二天夜里就没了气息。 从得病到驾崩,不到二十四小时,让身边的近臣连心理准备的机会都没有。 那份诏书的惊险,更让人意识到,权力交接从来都不是想象中的稳如磐石,哪怕是纸上一个名字的缺失,都足以让大清的天摇一摇。

0 阅读:122

猜你喜欢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