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2岁的茅盾出轨了23岁的女学生秦德君,不久秦德君便怀了孕,茅盾为难地说:打掉吧!一年后秦德君再次怀孕,茅盾一把搂住她,再次劝道:打掉吧!等4年后我攒够2000元的离婚费,就娶你! 茅盾出生在一个颇具文化底蕴的家庭,父亲是地方学堂的教谕,母亲虽是旧式妇女,却识文断字,自小便要求儿子读经史、习诗文。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他从小接受的是极为传统的教育,他在杭州、上海读书,接触新思潮,最终坚定地走上文学之路。 这种融合了传统家教与现代启蒙的背景,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批判的锋芒,又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他用笔触描摹社会现实,一步步跻身为左翼文化的代表人物。 但在感情生活中,他却远不如在文坛那样坚定果决,他的第一段婚姻几乎是按照父母之命完成的,当时,他在外求学已久,家里不断催促成婚。 于是,在亲友安排下,他迎娶了孔德沚,婚礼简陋而仓促,新娘是典型的传统女性,温顺但沉默,他们的结合更多是一种责任,而非情感。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机械,孔德沚对他的文学事业不理解,也无从参与,他每天埋首写作或社交,孔德沚则独自操持家务,彼此之间几乎没有真正的交流。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缺乏精神共鸣的婚姻让他愈发感到空虚与疲惫,他开始频繁出席各种文艺活动,也更加沉迷在思想碰撞与创作之中,而不是家庭。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他遇到了秦德君,那是一次文人聚会后的一场小型笔会,她是被朋友带来的,年轻,热情,善谈。 她不像孔德沚那样沉默寡言,而是能与他讨论文学,评论现实,甚至就某些作品的构思展开激烈争论,茅盾很快被她吸引,不仅因为她的才华,还有她对自己作品的认可与鼓励。 他们开始频繁通信,偶有会面,一段秘密的感情悄然展开,秦德君并非未经世事,她曾在上海与一位大学讲师相恋,那段感情未能善终,留下的是疤痕,也是警惕。 起初她对茅盾抱有戒心,但随着深入交往,她逐渐信任了他,并将自己完全托付,他们租下了一间公寓,低调而秘密地同居,过着与世隔绝的双人生活。 秦德君承担起生活的琐碎,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为他整理稿件、打理文稿寄送,甚至在他疲惫时替他回信,一切都井井有条,宛如一个专为作家而生的伴侣。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例行体检后,她确认自己怀孕了,她没有立即告诉茅盾,而是试图筹划未来,几天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向茅盾坦白。 他沉默了许久,最终说出那句令她永生难忘的话:“未婚先孕不好,还是打掉吧。”他并没有为这个孩子感到惊喜,反而把它当作危机。 他劝她终止妊娠,说时机还不成熟,自己还有太多工作,太多顾虑,他说他无法抛下原有的家庭,也没有能力承担新的责任。 秦德君忍下委屈,听从了他的安排,手术那天,她一个人走进医院,没有通知任何人,身体的疼痛不及心中的冰冷,但她仍选择沉默。 然而没过多久,她再度怀孕,这一次,她没有立刻选择告诉茅盾,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孩子的未来,她开始寻找可能的出路,甚至去了解养育孩子所需的开销。 终于,在某个夜晚,她将此事告知了茅盾,他的反应没有任何不同,仍然是一贯的逃避与推辞。 他说:“我还没赚够两千元,那是我答应离婚所需的补偿金。”他没有拒绝她,但也没有接纳这个孩子,他把所有责任推向了现实,将现实的困境当作挡箭牌。 那一夜,秦德君没有说话,她整夜未眠,翌日便将自己的一些随身物品整理好,写下一封信,然后悄悄离开公寓。 她没有告知去向,只在信里写下了自己对这段感情的失望与绝望,朋友发现她不见后,四处寻找,最终在一间旅馆将她救下,她吞服了过量安眠药,但因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 经历了这场生死边缘的游走,她开始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认知,她不再幻想茅盾能为她负责,也不再期待任何承诺。 她没有再去见茅盾,只让朋友转达自己平安的消息,从此,两人分道扬镳,茅盾继续他的文学事业,继续在作品中描绘社会风云,却很少再提及那个陪伴他多年、为他牺牲一切的女子。 那个名字,似乎从他的生活中被抹去,但对于秦德君而言,这段经历却深深刻入了生命的年轮中,无法抹去。 那封诀别信终究成了他们感情的墓志铭,而这一段激烈又凄冷的故事,也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中,悄然落幕。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28年,32岁的茅盾出轨了23岁的女学生秦德君,不久秦德君便怀了孕,茅盾为难
岁月解读师
2025-08-06 00:19:19
0
阅读: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