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说了一句话并叫出200多名持枪的家丁。看到此情况王德林大惊失色:万龄,你可不能胡来!没想到戴万龄大笑着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佩服不已。
东北那片土地上,抗日的事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闹得沸沸扬扬。日本人一夜之间占了沈阳,东北军不抵抗的政策让很多人窝火。王德林本来是山东沂水县的穷小子,早年为了混口饭吃,跑到东北闯荡。先是学木匠,当窑工,后来在铁路上干活。那时候沙俄人在黑龙江一带横行霸道,老百姓稍有不顺眼就挨打。王德林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他拉着工人兄弟们跟沙俄人干了好几架,在苇沙河和雅伯利那些地方,抢了些粮食分给穷人,大家伙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义盗红胡子老王林”。
这事儿传开后,他名声大了点,但日子还是很苦。1917年,他投到吉林督军孟恩远手下,当了营长,管着几百号人。九一八后,东北沦陷,王德林看不下去,1932年2月在延吉县小城子拉起队伍,成立了“中国国民救国军”,自己当总指挥。队伍起初五百来人,武器就那些老掉牙的步枪,马匹也少,补给更是个问题。打鬼子得有钱有枪啊,王德林就想着找老熟人帮忙,其中一个就是敦化县的大地主戴万龄。
戴万龄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家底厚实,土地多,雇了不少人。但他跟一般地主不一样,不爱欺负穷人,还时不时帮村里人一把,给工作机会啥的。王德林跟他早年认识,关系铁,所以觉得这趟去募捐有戏。话说回来,那年头抗日队伍到处拉赞助,地主们大多捂紧口袋,怕得罪日本人。王德林带人去戴家时,心里其实没底,但总得试试。结果呢,戴万龄不光没推脱,还整出那么一出让人佩服的事儿。他先是说了一句关于红军艰苦的话,然后吹哨子叫出两百多持枪家丁。王德林一看这阵势,吓一跳,以为要翻脸了,赶紧喊别胡来。没想到戴万龄大笑,说那些家丁全交给你们,去打鬼子比守家有用多了。
东北抗日的日子可不好过。救国军在1932年下半年活跃,攻打过敦化县城,炸了日军仓库,杀了不少鬼子。但日本人反应快,派重兵围剿。王德林的部队边打边撤,转移到山林里。戴万龄一家在战斗中表现突出,他儿子们一个个勇猛,掩护撤退时冲锋陷阵。1933年,日伪军大举进攻,救国军被逼到绝境。戴万龄自愿带队突围,拖住敌人半个月,让主力逃脱。他的四个儿子就在这过程中相继牺牲,有的在中弹后还坚持射击。戴万龄自己也没逃掉,因为队伍里有叛徒出卖,他被日本人抓去。审讯时,日本军官用各种手段逼供,但他咬牙不说一句。最终,日本人不耐烦了,下手处决他。戴家全家近五十口人,男丁大多上了战场,牺牲的牺牲,剩下的就几个妇女和小孩。
王德林的救国军后来也没撑太久。1933年秋,部队被打散,他带着残部退到苏联境内,之后转战其他地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回国,继续打鬼子,直到1945年光复。戴万龄的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2023年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敦化那边建了纪念碑。说实话,那年代的抗日英雄多是草根出身,王德林从穷小子到将领,戴万龄从地主到战士,都没啥光鲜背景,但他们选择站出来,就值敬佩。不是所有地主都坏,也不是所有穷人都好,关键看对国家啥态度。戴万龄没美化自己家底来源,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啥叫爱国。那些家丁,本来守家护院,跟着去了战场,很多人也没回来。
其实,抗日战争的内涵,不光是打仗,还在于人心向背。戴万龄捐助那事儿,传开后,激励了周边很多人。其他地主富户也开始暗中帮忙,捐粮捐钱。救国军因此壮大到上万人,活动范围扩大到吉林东部和黑龙江边。1933年被围剿时,虽然损失惨重,但种子留下了。后来抗联成立,许多救国军旧部加入,继续斗争。王德林后来在苏联训练,1945年回国时,还带队解放东北。戴万龄虽早牺牲,但他的事迹在敦化流传,当地人提起就叹气,说那是真汉子。2023年追认烈士时,家属后人去祭拜,媒体报道了,提醒大家别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