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原东北育才小学校长李力群回京,无处居住。周总理听说了消息,在百忙之中抽空过来,亲自帮李力群挑选房子。听说李力群的子女不在身边,周总理又下令:“把几个孩子接进京来,补发一万元生活费。” 李力群出生在1920年江苏睢宁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接受教育,在徐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那时候抗日战争爆发,她积极投身救亡活动,受叔叔影响,1937年底拿着介绍信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培训。次年她到延安陕北公学深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处当秘书。1940年元旦,经介绍与高岗结婚。她调任延安县柳林区委宣传科科长和区委委员,负责基层宣传和妇女工作。1945年随高岗去东北,担任中共松江省委妇女部部长秘书,后来成为东北第一育才小学校长、中央东北局妇委委员、东北妇联执行委员和东北总工会执行委员。她在东北创办学校,招收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提供教育和生活保障。到1951年,学校有大量勤杂人员,包括保育员照顾孩子日常。1953年她调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育司工作。 高岗1954年自杀后,李力群生活大变。她从教育部转到劳动部培训司和调配局,但旧部没有帮忙,反而降低她的行政级别。她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与子女分离。那段时间她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包括高岗前妻的孩子,国家按指示每月给孩子40元生活费,还分配四合院、炊事员和司机。她回忆当时人们避之不及,但高层指示确保基本生活。她在干校劳动几年,经历各种考验。1971年她奉命回京,却无住房安置。周恩来得知后,尽管忙于国家事务,还是抽时间与邓颖超一同帮忙挑选房屋。他根据高岗生前级别选定合适地方,确保设施齐备。听说子女分散各地,他指示把孩子接回北京,补发之前停发的约一万元生活费。这笔钱按每个孩子每月40元标准计算,覆盖多年积累。 李力群回教育部学生司,先任办公室主任,后为顾问。她负责学生管理事务,勤恳工作十几年。1974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成为第五届政协委员。1981年恢复行政级别,1983年以正司局级离休,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离休后她居住在北京,继续为高岗申诉,但未果。她写文章如《紧密团结在毛泽东周围——高岗与七大》,上书中央,每届领导上任都递信。2004年中组部官员看望她,承认高岗贡献,但称时机未到。她参加习仲勋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看到纪录片中高岗名字出现,很高兴。东北育才学校每年为她祝寿,2018年播放传记短片。她一生致力于教育,从创办学校到管理学生,为基础教育出力。2020年4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李力群的故事反映出那个时代干部的坎坷。她从基层起步,创办东北育才学校,照顾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确保他们接受教育。那学校不光教书,还设保育处,配发校服,按部队待遇管理。到1951年保育员就有78人,细节显示她注重孩子全面成长。高岗事件后,她独自带孩子,靠国家补助过日子,每月40元虽不高,但比一般干部好点。她下放干校时,与子女分离,生活艰苦,但坚持下来。1971年周恩来帮忙选房和补费,体现高层对老干部家属的照顾。这件事不是孤立的,早年毛泽东指示抚养孩子,周恩来多次干预。她晚年申诉高岗问题,坚持写信,显示对公正的追求。 教育工作是李力群一生主线。她在东北育才学校时,招收从苏联回国的孩子,如李敏和林晓霖,聘请中俄双语老师帮忙。学校从哈尔滨迁沈阳,条件逐步改善,她亲自管理教学和生活。进京后在教育部,继续学生司事务,调研基层学校,提出管理建议。离休后仍关心教育,学校每年祝寿,学生们围坐鼓掌。她经历高岗事件,但没倒下,坚持工作到80多岁。申诉过程显示她对历史的执着,中组部承认高岗创建西北和东北根据地贡献大,但党内阻力存在。她参加各种会议,如人大和政协,提出教育意见。 那个年代很多人像李力群一样,家庭变故大,但咬牙坚持。她高岗妻子身份带来压力,却没影响教育热情。创办育才学校时,孩子住校,周末接回家,院子热闹非凡。她带学生周末聚会,培养集体感。高岗调京任国家计委主席,她随到教育部。事件后搬新街口四合院,生活简化,但子女学业顺利。1971年补费一万多元,帮她还债和养家。周恩来逐一问孩子情况,确保升学分配不受牵连。她晚年住北京四合院,邻居交谈,保持低调。2013年央视纪录片《习仲勋》多次提高岗,她高兴不已。 李力群贡献不止教育,还涉及妇女和工会工作。在东北任妇联执行委员,推动妇女参与生产。总工会执行委员时,关注工人福利。她从陕甘宁边区宣传起步,到东北创建学校,积累经验。教育部时负责小学教育司,后学生管理司,处理全国学生事务。人大代表时出席大会,政协委员参与讨论。离休后写回忆文章,记录高岗与七大和东北解放战争贡献。2004年中组部看望,查阅500多份档案,认可高岗西北局书记和东北局书记作用。但翻案需时机,她耐心等待。逝世四个月后追悼会举行,家属要求达成,体现党内程序。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