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城市地底深处,有一群沉默无声的“巨兽”——盾构机,它们身躯庞大,动辄数百吨,一次出动,便是为地铁、高速通道、地下管廊劈山开路,但鲜有人知道,这些造价高昂、技术复杂的设备,在完成任务之后,往往没有迎来光荣退役的机会,而是直接被埋进了隧道深处,成为地下永久的“遗物”。 这不是某个地方的例外,而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做法,从中国到德国,从东京到巴黎,盾构机的最终归宿,常常就是它们自己挖掘出来的隧道,这听上去荒唐,甚至有些浪费,但背后的原因,却让人不得不认清现实。 首先,需要算一笔不太好看的经济账,盾构机虽然贵,但“退役”的过程更贵,它们通常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的地下作业,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想要把它们完整拆解、吊出地面,得动用各种大型设备,还需要封锁道路、修建临时设施,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费用高昂,还可能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巨大干扰,在很多时候,拆解一台旧盾构机的总成本甚至能买半台甚至一台新的。 运输同样是一道坎,要把这样一台钢铁巨无霸从地下运上来,不只是找辆卡车那么简单,它的每一部分都巨大沉重,运输过程中必须全程小心翼翼,需要配套的吊装井、临时道路和重型车辆,而在高楼林立、道路狭窄的城市中心,这种操作几乎难以实现,运输成本不只是金钱的数字,更包含了对城市运行秩序的影响,于是,对施工单位来说,“埋”下去,往往是更省事的选择。 其实,盾构机本身就不是为了“回来”而设计的,它们的许多部件,比如刀盘、轴承、液压系统,在长期高负荷作业后已经严重磨损,一些部位甚至完全报废,无法再使用,就像一辆跑了几十万公里的旧车,即便还能发动,但修复它的价格远远高于换辆新车,在这种背景下,回收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当然,也不是所有盾构机都只能“沉睡地下”,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意识增强,盾构机的再利用问题正在被重新审视,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模块化设计,让盾构机像拼图一样可以快速拆卸拼装,这种设计不仅方便了回收,也为设备转场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还有企业引入了数字化管理系统,为盾构机安装传感器,监测各个部件的磨损和使用状况,通过这些实时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设备是否具有再利用价值,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这种做法被称为“数字孪生”,正在成为盾构机再制造的重要手段。 不过,即使技术条件成熟,盾构机是否能够顺利转场,还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不同地区的地下土壤类型差异巨大,有的地方是黏土,有的则是砂卵石混合层,一台适用于南方软土层的盾构机,转到北方硬岩地层,往往需要大幅改造,甚至要更换整套刀具系统,这种“水土不服”让很多回收计划在现实面前戛然而止。 在中国,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盾构机的回收利用正在逐步走上正轨,部分城市开始在工程验收时,要求提供设备处置方案,而一些企业也开始布局再制造产业链,从设备检测、拆解,到零部件翻新和调试,形成了完整的服务流程,在江浙一带,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盾构机再制造基地,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 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在推动这一进程,例如,澳大利亚最近在地铁项目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投标方提供设备退役后的回收利用方案,这类条款的出现,正在倒逼制造商从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生命周期管理,避免“只挖不管”的短视行为。 环保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盾构机所用的钢材、铜材、液压油等材料,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掩埋,可能对地下环境造成潜在影响,虽然多数情况下,掩埋处理是经过安全评估的,但提高回收比例,无疑更符合绿色发展的方向,据环保机构估算,盾构机年废弃钢材量可达十几万吨,若能有效回收利用,不仅节约资源,也可大幅减少碳排放。 不过,现实仍然很骨感,即便有了政策支持和技术手段,真正能重新“上岗”的盾构机比例依然偏低,很多时候,能够完整拆解并回收利用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电气系统、液压泵等核心部件,至于庞大的钢制外壳和刀盘框架,常常只能当废铁处理,甚至直接留在地底,成为隧道的一部分。 也正是基于这一现实,一些工程项目干脆利用盾构机的结构特性,让它在完成掘进后变成隧道结构的组成部分,在一些软土地层中,盾构机的钢壳能起到加固作用,有助于隧道长期稳定运行,与其冒着风险拆出来,不如让它继续“服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这种做法不算完美,但在特定条件下,是一种兼顾成本与安全的务实选择。 信息来源:光明网《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
这种摆摊不是在作死吗?
【2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