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全球宣布:又一张国家名片诞生!该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 2025年6月,

天天谈科技 2025-08-04 21:53:52

中国向全球宣布:又一张国家名片诞生!该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

2025年6月,甘肃武威民勤的戈壁滩上,传来一个好消息——全球唯一的钍基熔盐实验堆,终于连续运行成功!这意味着,中国率先点亮第四代核电革命的关键火种。

别看现在风轻云淡,这条路可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钍基熔盐堆的故事,要从上世纪说起。

1960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就琢磨这玩意。他们甚至建了个7.4兆瓦热功率的熔盐实验堆,还跑了四年。

结果呢?拆了。

原因很现实:技术太复杂、管道材料扛不住高温腐蚀、经济性差,再加上冷战中导弹比核动力轰炸机实用得多,美国干脆说:不搞了。

后来连技术资料都公开了,像是扔下一句谁爱折腾谁折腾。

西方研究了50多年都没突破,直接给这技术打上了不可能搞成的标签。

可是中国人想得明白:不搞不行。咱们能源命脉太脆弱,70%的石油、40%的天然气、75%的铀矿全靠进口。一旦马六甲被卡,国家机器就得被迫停摆。

如2022年俄乌冲突一爆发,油价飙到130美元一桶,中国多花上千亿,硬生生吃掉1.2%的工业利润。 能源安全这根弦,根本松不得。

于是2011年,中科院正式启动“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战略项目。

别人嫌贵,中国嫌慢。美国用50年放弃的路,中国用14年走通了。说白了,这叫后发先至,也叫耐心和决心。

这台小小的实验堆,凭什么能惊动全球核能圈?硬实力摆在这:

全程常压运行,不用高压水冷,从根本上避免了高压爆炸风险。

更绝的是,它自带“保险丝”,一旦温度过高,燃料盐会自动流进地下安全罐,冷却成固体,杜绝堆芯熔毁。

切尔诺贝利、福岛那种事故?在这台小家伙面前连剧本都没法重演。

小型化、模块化是它的天赋技能。

做成集装箱大小,直接能上下一代核潜艇和核航母。动力安静、体积小、风险低,海军远洋能力直接翻倍。

说白了,这是一颗能源领域的多面手,民用能发电,军用能护国。

对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科学成就,更是国家战略的底牌。

过去,中国能源结构像个“三明治”:煤在中间顶着,石油和天然气全靠进口。

2022年那场油价飙升,就是血淋淋的教训。钍基熔盐堆的出现,让这个夹心结构有了根本性改变。

用国内钍资源搞核电,完全可以摆脱对进口铀矿和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未来哪怕国际风云再怎么变,国家机器也能稳稳运转。

更狠的是,这项技术一旦推广,国际能源格局都得重新洗牌。

钍基熔盐堆没核扩散风险、能模块化输出。

缺电的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向中国买技术、买设备。能源话语权,从此不再是单向接受。

国防层面也是质的飞跃。

未来的核潜艇更静音、更长潜航,航母战斗群能脱离庞大补给舰队,全球机动能力接近无限。

换句话说,这台戈壁滩上的小堆,不光点亮了灯泡,还点亮了未来的海洋和太空。

而这背后是科研团队十几年的默默坚守。

2009年,徐洪杰带队,从上海光源的热闹舞台,转身走进了戈壁荒漠。他们不发论文,不申请奖项,一年300天泡在工地上。

整个千亩园区,唯一的新建生活设施是一间食堂。风沙灌进被子,仪表冻得咯吱响,科研人员也硬是把一台台设备调试到极致。

2023年10月首次临界,2024年6月满功率运行,再到2025年稳定运行,每一步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更巧的是,2024年6月17日这天,正好是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57周年。历史在悄悄接力,科学家的心气一脉相承。

全世界看见的,是一个技术突破;而在他们心里,这是对十几年默默坚守最好的奖章。

0 阅读:23
天天谈科技

天天谈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