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昼临终之前,乾隆去看他,这时候弘昼已经口不能言了。他在乾隆面前一直用手比划一个

文山聊武器 2025-08-04 19:34:17

弘昼临终之前,乾隆去看他,这时候弘昼已经口不能言了。他在乾隆面前一直用手比划一个帽子的形状,他的意思是想让乾隆给他家封个世袭铁帽子王。但是乾隆不知道是没听懂还是故意的,他指了指自己头上的帽子说,你是想要朕头上这顶帽子吗? 雍正皇帝的子嗣不算多,康熙五十年,弘昼出生在雍亲王府,作为第五子,他的母亲耿氏只是个普通的格格,地位不高。雍正登基前,弘昼和哥哥弘历一起长大,但弘历早早被康熙选中入宫培养,显示出继承人的迹象。弘昼留在府中,接受骑射和经史教育。雍正十一年,弘历封宝亲王的同时,弘昼也封为和亲王,那年他才二十二岁。雍正让他和弘历一起办理苗疆事务,兄弟俩共同处理边疆军务,这段经历让弘昼接触到实际政务。 乾隆即位后,兄弟关系表面平静,但互相有戒备。乾隆把雍正的旧邸和财产赐给弘昼,让他生活富足。弘昼掌管内务府,负责宫廷采购和维修事务。他性情刚烈,好饮酒,行为常常出格。比如在上朝时,他和军机大臣讷亲争执,直接动手打人,乾隆罚了他三年俸禄,但没深究。弘昼还喜欢自办丧礼,穿寿衣躺在棺材里,周围摆满祭品,这种怪癖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乾隆多次宽容他,比如弘昼傲慢对待官员,乾隆只是口头训诫,没撤他的职。 弘昼的这些举动,看似荒唐,其实在皇室权力斗争中是一种自我保护。雍正时期,兄弟间争夺激烈,弘昼选择低调避祸。乾隆对他宽容,或许因为幼年情谊,也或许不想重蹈前朝覆辙。弘昼一生没立下大功,但也没卷入叛乱。他管理王府事务,巡视市井,日子过得自在。历史记载,他八岁时生重病,多亏叔父胤祥赠药才救回一命,这件事让他对家族更珍惜。 乾隆三十五年,弘昼病重,那时他已五十九岁。乾隆前去探望,弘昼已说不出话。他用手比划帽子的形状,意图求封世袭铁帽子王,让他的后代能永久保有王爵。铁帽子王在清朝是特殊恩典,只给有军功或襄助大业的宗室,比如怡亲王胤祥。弘昼没这些功勋,乾隆明白他的意思,却指着自己的帽子回应,假装误解。乾隆心思细腻,不会真不懂,他只是不愿坏了祖制。 这个举动反映了乾隆的统治原则,他强调规矩,不能随意开恩。弘昼的请求不符合清朝王爵传承规则,世袭罔替只限于开国功臣后裔或特殊情况。乾隆拒绝了,但没直接说破,保全了兄弟脸面。弘昼一生虽怪异,但没犯大错,乾隆对他网开一面。历史野史中,这个故事流传广,或许因为它展示了皇室的人情与权谋交织。 弘昼比划时,乾隆的回应避免了尴尬冲突。清史专家认为,这件事虽无正史确证,但符合乾隆性格,他总在权衡利弊。弘昼求封失败,显示了清朝爵位严苛,亲王后代往往递降。乾隆维护制度,防止宗室膨胀。这段互动,也暴露了兄弟间的微妙张力,弘昼想为家族争福利,乾隆却把王朝稳定放首位。 弘昼没几天就去世了,乾隆三十五年九月初二,享年五十九。乾隆赐他谥号恭,称和恭亲王。葬礼按亲王规格办,没额外恩典。他的王爵没获世袭罔替,嫡子永璧袭封和郡王,那时永璧二十八岁,继承家业,继续管理王府。清朝规矩,后代爵位每代递降,从亲王到郡王,再到贝勒、贝子,直至辅国将军止。 弘昼一支渐趋平淡,没突出军功。永璧的后人中,有人入仕处理地方政务,但整体低调。五世孙溥良中进士,入翰林院,编修书籍。八世孙启功成为书法家,传承文化。弘昼后裔融入清末社会,直至王朝结束。乾隆继续统治六十年,他的决定让弘昼家族平稳过渡,没大起大落。

0 阅读: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