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在广东梅州一间客家老屋里,一位印尼富商,此刻却站在一张木床前望着床上的祖母。 “龙仔,是龙仔回来了。” 1947年11月,在印尼一个有着荷兰血统父亲和印尼血统母亲的男婴呱呱坠地。 然而,混血本是一种稀少的幸运,却在他出生后成为了厄运的起点。 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逃避责任的父亲消失了,只剩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和这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但是,一个妇人在那个哪有什么钱啊,她甚至连自己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最终,这个还没满月的孩子被抛弃在了孤儿院的门外。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9年。 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夫妇,熊如淡和黄凤娇,在印尼经营着一间小面馆。 此时的他们已收养了三个女孩,心中仍渴望一个男孩。 在孤儿院,他们看到了这个瘦骨嶙峋、眼神怯懦的混血小男孩。 或许是有缘分,夫妻两人的小面馆挣得不多,但他们还是咬咬牙决定将这个小男孩带回家,取名“熊德龙”。 他们自己省吃俭用,却坚持送他去上学。 在夜深人静的面馆后堂,养父母用带着客家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教他认汉字。 还给他讲遥远故土的故事,梅州的围龙屋、客家人的迁徙史、中国的壮丽山河与悠久文化。 然而,高鼻梁、白皮肤和养子的身份,让熊德龙的童年充满坎坷。 在学校,他常常成为同学欺凌的对象,被嘲笑为“没人要的野孩子”。 一次,他被几个大孩子堵在墙角殴打,带着满身伤痕回家。 养母黄凤娇看到儿子红肿的脸颊和委屈的泪水,二话不说,怒气冲冲地闯进校长室。 她据理力争最终为儿子讨回了公道。 那一刻,熊德龙第一次感受到被庇护的温暖,也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绝不辜负养父母的期望! 16岁那年,由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熊德龙含泪辍学,走进一家海绵厂,开始了打工的生活。 18岁时,他察觉到商机,决心创业。 当时钱不够,他四处借钱,当养父母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压箱底的积蓄。 小厂刚有起色,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却将一切化为灰烬! 望着一片废墟,熊德龙心如刀绞,几乎绝望。 然而,养父母决定卖掉小屋,支持儿子。 熊如淡拍着儿子的肩膀:“房子没了,可以再建,人没了志气,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拿着养父母用安身之所换来的钱,熊德龙远走他乡,从烟酒贸易起步,凭借客家人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的本色,一步步将生意拓展到房地产、金融、酒店等多个领域,最终成为横跨印尼、美国等地的跨国富商。 有钱的同时,他没有忘本,一直记得而是父母讲给他的“梅州”、“中国”。 1979年,中国国门初开,熊德龙带着养父母的嘱托和照片,第一次回到广东梅州。 于是,便有了祖母塞给他的几枚银元的那一幕。 而正是这样的景象,让他有了长达数十年的、不计回报的“报恩”。 1984年,他斥资2100万元人民币,在嘉应学院捐建了“德龙会堂”,为家乡学子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场所。 这仅仅是开始。 他陆续捐资修建了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打通了梅州交通的脉络。 还在梅县人民医院捐建“凤娇楼“,改善家乡父老的医疗条件。 随后,他开始在贵州、云南、吉林等偏远省份的贫困山区,陆续建起了一座座“熊德龙希望小学”,让无数失学儿童重返课堂。 他还资助了2000多名中国干部出国培训,学习先进经验。 2020年,他捐资500万元设立“熊德龙奖教金”,计划持续到2025年,每年奖励100万元给梅州的优秀教师,激励教育工作者。 他的捐赠总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每一项都精准投向民生所需。 熊德龙的“中国心”,不仅体现在慷慨解囊,更在于他作为文化使者的自觉担当。 1993年,他收购了美国《国际日报》,并主动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将其打造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海外平台。 2001年,他创办印尼《国际日报》,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华文媒体。 熊德龙的付出赢得了广泛赞誉。他荣获“全球客商杰出贡献奖”、“广东友谊奖”,被中国22个城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担任8个省份的经济顾问。 然而,面对“为何如此”的疑问,他的回答却是:“我没有一滴中国血,但我有100%的中国心!” 主要信源:(人民网——向海泉州 | 无惧风浪立潮头 华侨不改中国心)#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梦幻星河缘
2025-08-04 10:17: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