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老农民做完农活回到家,却看到年轻的妻子正收拾东西。桌上还放着几本书和信纸。他挠了挠头,说:“你这是干啥?要出远门?” 李大山是河北一个小村庄的庄稼汉,生在20世纪30年代,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他长得黑瘦,手上满是老茧,一辈子没离开过那几亩薄田。他不是啥有文化的人,识字不多,但干活勤快,心眼实诚。年轻时,他娶了村里的知青小红。小红是城里来的,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插队,后来跟李大山成了家。结婚后,她生了俩孩子,日子过得紧巴但也平稳。 1979年那会儿,中国刚迈进改革开放的大门,农村和城里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城市里工厂开工,学校复课,知识分子翻身,年轻人开始琢磨着往外闯。小红当年下乡时,心里就没完全放下城里的生活。她念过书,比村里大多数人多点见识,总觉得自己还能干点啥,不该一辈子绑在农活和锅台边。她常收到城里老朋友的信,信里聊的全是外面的新鲜事——工厂招工、学校开课,还有人出国念书。这些信像种子,慢慢在她心里生了根。 李大山呢,虽然看不出太多心思,但对小红的变化不是没感觉。她看信时眼神发亮,干活时却常走神。他也问过几回,可小红总说没事,他就没再多想。他觉得自己只要把地种好,把家撑起来,就是对老婆孩子最大的交代。他不懂啥大道理,只知道日子得过下去。 那天,李大山从地里回来,满身汗泥,看到小红收拾东西,桌上还摆着书和信纸,他心里咯噔一下。小红告诉他,她想回城里,去找份教书的工作。她说,城里朋友帮她联系好了,她不想一辈子窝在村里。李大山听完,脑子有点懵。他没文化,想象不出城里咋样,但他知道小红要走,这家就得散一半。他没吵没闹,只是低头想了好久,最后帮她把东西收拾好。 小红走的原因,不光是她个人的想法,还跟那时候的社会风气脱不开干系。1979年,知青返城政策刚放开,很多下乡的人都回了城。她待在村里这些年,看别人一个个离开,心里早就痒痒了。她不是嫌弃李大山,也不是不疼孩子,而是觉得自己还能有另一种活法。她想教书,想过那种能用上知识的日子,而不是每天围着柴米油盐转。 李大山这边,送走小红后,日子变得更苦。他一个人扛起地里的活,还得管俩孩子。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老婆“心野”,有人说他没本事留住人。他从不吭声,只是闷头干活。他心里不是没怨,可他觉得小红有她的路,他拦不住,也不想拦。他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咬牙撑了下来。 小红到了城里,果然干起了教书的事儿。她从村姑变成了老师,日子过得比村里体面。她没忘家里,时不时寄点钱回来,可李大山从不收。他回信说:“你过你的,我能行。”他不是赌气,而是真觉得这是他该做的。他不想让小红觉得自己欠着啥。 时间一晃,孩子们大了。儿子考上大学,成了村里的骄傲,女儿也嫁了人,日子过得不错。李大山老了,腿脚不利索了,但还坚持种地。他不觉得自己苦,反而觉得挺值——孩子有出息,老婆也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 几十年后,小红退休了,回村看看。李大山还在老房子住着,院子里种满了菜。她回来那天,两人聊了半宿。小红说她在城里过得挺好,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家。李大山笑笑,说他早知道她有追求,也从没怪过她。她眼泪掉下来,拉着他的手说谢谢。 这个故事听着有点心酸,但真真切切。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农村人往城里跑的不在少数。小红的选择,是她自己的,也是时代给的。李大山的坚守,也不光是为了家,更是为了那份实打实的情分。他们没啥轰轰烈烈的感情,却在各自的路上,把日子过出了滋味。 这事儿搁在1979年,不是啥稀奇事。知青返城,夫妻分开,农村和城市的分水岭越来越深。李大山和小红的故事,就是那时候的一个缩影。社会变了,人心也跟着动,谁也没法说谁对谁错。有人走了,有人留下,各有各的苦,也各有各的盼头。 回头看,李大山的宽容和小红的坚持,都挺让人感慨。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跟时代拴得死死的,你想往前走,就得舍点啥。李大山舍了老婆,小红舍了家,结果呢?俩人都没倒下,反而活出了自己的样儿。这不就是生活吗,苦归苦,总得有点奔头。
我叔重男轻女,从小喜欢儿子,不待见他女儿。他50多岁患病去世的时候,嘱咐我婶子以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