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大副校长贪污1.3亿,入狱3年后,出狱却获得国家支持2758万,这是怎么回事? 2013 年的时候,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突然被人说贪污了 1.3 亿,这事儿一出来,不管是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大家伙儿都炸开了锅。 褚健5 岁就考进了浙大,后来还去日本留过学,回来之后在学校里表现很好,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正教授,他不光书教得好、研究做得棒,还自己开了家公司,叫中控科技集团。 那时候咱们国家工业上用的自动化设备,好多都是外国的,人家漫天要价,咱们也没辙,褚健这公司一搞起来,就把外国的垄断给打破了,单是为国家省下的设备钱就很多,当时离当工程院院士就差一步。 可谁能想到,2012年3月开始,浙大就收到好些没留名字的举报信,说褚健把研究经费挪去干别的,还用手里的权力给自己捞好处,中央巡视组过来查了一通,没找到证据,他也就还能接着上班。 但到了2013年,正好是他申请院士的时候,那些举报信闹得更凶了,还直接送到了省里领导那儿,当年 10 月,他就被抓起来了,11月就定了贪污罪。 后来一查才知道,他之前开的那个公司,本来是挂在浙大名下的,算是国家的资产,1999 到 2003年的时候,这公司要改成私人的,转让股份。 按规矩,转让超过100万的国家资产,得先审计评估,可他们没这么干,检察院觉得,那时候的股份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可实际转让的时候才卖了2950万,差得太多了。 最后法院判定,他贪污238万多,还故意把公司的账本给毁了,2017 年 1 月判了三年三个月,因为之前被抓起来的时间能算在刑期里,所以没过几天他就放出来了。 出狱第二天,褚健就回了自己的中控集团,还搞了个叫 “烈火计划” 的改革,想把公司从之前的混乱里拉出来。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2018 年的时候,他负责的一个关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项目,被选进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还拿到了 2758 万的支持。 他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技术确实硬,有经验,这个项目对国家工业安全太重要了,能让咱们国家的工业控制系统更安全,不容易被人搞破坏。 他这案子在审理的时候,中控集团可乱成一锅粥了,公司的股份变了六次,两家重要的子公司还被便宜卖了,不少高管都走了,正常的生意都没法做了。 这事儿在搞研究的圈子里也议论纷纷,好多搞科研的都有点怕,怕自己用研究经费、搞成果转化的时候不小心就犯了错,连带着搞创新的劲头都没那么足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让国家更重视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的规矩问题,也更注意保护那些有本事的科技人才,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政策。 褚健从人人都佩服的学术和商界牛人,到蹲大牢,再到出狱后又拿到国家项目支持,他当初开中控集团,打破外国的垄断,为国家省了那么多钱,这份功劳是谁也抹不掉的。 可他在公司改成私人的时候,没按规矩来,碰了法律的红线,受罚也是应该的,这告诉咱们,不管一个人多有本事、立了多大功,都不能把法律当摆设。 法律就像一把尺子,谁越界了都得量一量,这样社会才能公平公正。 国家支持的不是他过去犯的错,而是他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这方面的本事,还有这个项目的重要性。 那时候咱们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得快,可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让人操心,国外总有人想搞点破坏,这个项目正好能补上这块短板。 国家让他负责,也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看重他能解决问题,能帮国家发展,这说明国家用人,还是看本事和项目有没有价值,只要你有真能耐,能为国家做事,就有机会。 褚健这事儿一出,好多搞科研的心里都打鼓,怕自己用研究经费、搞成果转化的时候不小心就违规了,这样一来,谁还敢放开手脚搞创新。 得让搞科研的清楚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给他们指条明路,让他们能安安心心搞研究,不用这也怕那也怕,只有这样,搞科研、搞创新的劲头才能真正提上来。 一开始那些没留名字的举报信,让问题暴露出来,有些人还没弄清楚事实就瞎评论,甚至传些假消息,这不仅让大家对案子的判断受影响,还可能干扰法院公正判案。 所以大家监督也得有个边界,得基于事实,不能想咋说就咋说。 社会发展本来就是个复杂的事儿,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要从这些问题里吸取教训,不断把规矩完善好,调整好方向。 每一次磕磕绊绊,其实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对个人是这样,对国家和社会也是这样。 【评论区聊聊】:像褚健这样犯过错但有真本事的人,该咋引导他们为社会做事呢?
你见过的最奇葩的案件是什么?
【3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