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现在后悔了,开始拿出“契约精神”武器了,坚决不承认美欧条约了。 7月27日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宣布达成的“历史性协议”,原本被视为跨大西洋关系的重要突破,没想到仅仅48小时后就陷入了法律争议。 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带着仓促的印记。特朗普原定于8月1日对欧盟加征30%关税的最后期限步步逼近,双方在7月27日的紧急会晤中仓促达成协议。 根据协议,美国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关税,欧盟承诺三年内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追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并购买美国军事装备。 但这份协议既没有签署书面文本,也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审核,完全是基于两位领导人的口头承诺。 这种“拍脑袋”式的谈判方式,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欧盟法律体系对国际协议的生效有着严格规定:任何涉及贸易、投资的重大协议,必须经过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批准,并且需要至少20个成员国立法机构的认可。 而冯德莱恩在高尔夫球场上达成的协议,连最基本的文本草案都没有,更遑论走完这些法律程序。欧盟委员会事后强调协议“不具法律效力”,实际上是在补法律程序的课。 协议公布后,欧盟内部立刻炸开了锅。法国总理贝鲁直言这是“欧盟的屈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冯德莱恩“在谈判桌上被特朗普当早餐吃掉了”。 这些批评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协议,欧盟对美出口的汽车、药品等关键产品将面临15%关税,而美国对欧盟的出口却几乎维持零关税,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性让欧盟企业叫苦不迭。 更让欧洲人不满的是协议中的“捆绑条款”。欧盟承诺的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相当于去年欧盟从美国进口能源总额的近10倍,这意味着未来欧洲能源市场将深度绑定美国供应商。 而60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更是被德国工业联合会批评为“将欧洲产业根基拱手相让”。这些条款在未经成员国讨论的情况下被冯德莱恩单方面承诺,自然引发了强烈反弹。 欧盟委员会的法律专家很快发现,这份协议存在根本性的法律瑕疵。 根据欧盟法律,任何国际协议要具备法律效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明确的书面文本,二是经过欧盟机构的正式谈判程序,三是获得成员国的批准。 而冯德莱恩的“握手协议”一条都不满足。更严重的是,协议中的某些条款可能违反欧盟现有法律。 例如,协议要求欧盟企业增加对美投资,但欧盟《里斯本条约》明确禁止强制企业跨境投资。 欧盟委员会在事后发布的解释文件中,不得不将“投资承诺”改为“企业有兴趣投资”,这种措辞上的微妙变化,实际上是在规避法律风险。 欧洲法院的判例也为这场争议提供了参考。2020年,欧洲法院曾判决《欧美隐私盾牌》协议无效,理由是美国的数据保护标准未达到欧盟要求。 这一判决确立了一个重要原则:任何国际协议若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即使经过政治层面的谈判,也不具备法律效力。 如今的美欧贸易协议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协议中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条款含糊其辞,既没有设立独立仲裁机构,也没有明确适用法律。 一旦出现纠纷,欧盟企业可能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种法律上的不确定性,让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直言“这不是互利协议,而是单方面让步”。 特朗普在谈判中延续了他一贯的“极限施压”风格。早在协议达成前,他就通过社交媒体多次威胁要对欧盟加征更高关税,甚至暗示可能将汽车关税提高到27.5%。 这种高压手段确实迫使欧盟做出了让步,但也让协议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更值得玩味的是,协议中某些关键领域被刻意留白。 钢铁、芯片、烈酒等三大领域的关税问题被推迟谈判,汽车关税是否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等细节也未明确。这种“选择性模糊”为后续谈判埋下了隐患,也给了欧盟反悔的空间。 欧盟此次强调“契约精神”,表面上是在补法律程序的课,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近年来,欧盟一直在推动“战略自主”,试图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而这份协议中的能源采购、军事装备购买等条款,恰恰强化了这种依赖。 欧盟委员会此举,既是对特朗普谈判风格的反击,也是在向成员国表明:任何重大协议都必须符合欧盟的整体利益,不能由个别领导人擅自决定。 这种法律较真背后,还有着欧盟内部权力结构的博弈。冯德莱恩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其权力受到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制约。此次协议引发的争议,实际上是欧盟机构与成员国之间权力平衡的体现。 这场美欧贸易协议的风波,折射出跨大西洋关系的深刻变化。欧盟不再是那个对美国言听计从的小伙伴,而是开始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利益。 冯德莱恩的“握手协议”风波,或许正是欧洲走向战略自主的一个缩影。未来的美欧谈判,恐怕要在法律框架下重新洗牌了。
欧盟现在后悔了,开始拿出“契约精神”武器了,坚决不承认美欧条约了。 7月27
天天纪闻
2025-08-03 13:15:37
0
阅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