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坦桑尼亚高调宣布了 8月2日,坦桑尼亚总统萨米娅出席中企投建的东非商贸物流中心开业仪式上,高度称赞它对当地经济意义重大。 这座由中国威海华坦斥资 1.7 亿美元打造的 “超级商业综合体”,从蓝图阶段就牵动着整个东非的神经。7.5 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里,2000 间商铺像蜂巢般排列,每一间都预留了跨境结算终端。地下一层的智能仓储区,12 条自动化分拣线正以每分钟 300 件的速度调试运行。 顶楼的保税加工车间里,来自中国的纺织机械已经安装完毕,再过一个月,坦桑尼亚的棉花就能在这里直接纺成布料,省去以往运往印度加工的周折。 当地商人哈桑站在自家商铺前,摩挲着墙上的电子价签系统,他做了二十年进出口生意,最清楚这栋楼意味着什么。“以前从广州进货,海运 28 天,清关 15 天,现在在这里的海外仓下单,3 天就能上架,成本降了一半还多。” 项目落地的背后,是东非地区积压了数十年的贸易痛点。 东非共同体成立 15 年来,尽管成员国间取消了关税,但物流壁垒始终像道无形的墙。肯尼亚的鲜花要先空运到迪拜,再转机进入欧洲。乌干达的咖啡豆得用卡车运到南非德班港,才能装船出口。 坦桑尼亚每年出口的 50 万吨腰果,有 80% 要送到越南加工成仁,再以十倍价格卖回非洲。 威海华坦的项目团队在坦桑尼亚蹲点三年,光是调研笔记就写了 27 本,最终拿出的方案堪称 “义乌模式 + 洋山港经验” 的非洲定制版 — 把市场、仓储、加工、物流拧成一股绳,让货物在一栋楼里完成 “从原料到商品” 的全链条流转。 这种模式的政治价值,在萨米娅的演讲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她特意提到 2021 年非洲大陆自贸区正式启动时的尴尬:非洲国家间的贸易额仅占全球 2.8%,连统一的清关标准都难以推行。“中国朋友没有给我们讲大道理,而是直接建起了能打破壁垒的基础设施。” 这番话戳中了很多非洲国家的心声。 去年欧盟推出的 “全球门户计划” 在东非砸了 6 亿欧元,建的多是办公楼和会议中心。而中国企业的图纸上,画的是如何让卢旺达的茶叶、布隆迪的咖啡、南苏丹的芝麻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易。 这种务实作风,让坦桑尼亚议会全票通过了《物流中心特别法案》,给予入驻企业十年免税期,连海关人员都被派驻到中心内办公,实现 “楼内清关”。 项目的辐射效应正在快速显现。开业前三天,肯尼亚总统鲁托就派来经贸代表团,洽谈将蒙内铁路与物流中心的货运轨道对接。乌干达工贸部连夜修改政策,把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从 18% 降到 5%。卢旺达甚至提出要在中心内设立 “茶叶专区”,把本国的高山茶直接对接中国的电商平台。 最让人意外的是埃塞俄比亚,这个从未加入东非共同体的国家,主动提出要开通直达物流中心的货运专线,理由很简单:这里的保税加工区能让他们的皮革制品出口成本降低 37%。 威海华坦的工程师们在项目里藏了不少 “中国智慧”。 考虑到东非电网不稳定,他们在楼顶铺设了 1.2 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满足中心 30% 的用电需求。针对当地员工的操作习惯,把智能分拣系统的界面改成斯瓦希里语,还编了本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 甚至连商铺的层高都做了调整,比中国标准加高 60 厘米,适应非洲商户堆放货物的习惯。 这种灵活性,让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西方企业也动了心,德国的博世集团已经预定了 1000 平方米的展示区,打算通过这里辐射整个东非市场。 开业仪式结束时,萨米娅按下启动键,第一列货运列车缓缓驶出中心的专用轨道,车上装载的,是坦桑尼亚农民种植的腰果,它们将在楼内的加工车间完成初加工,然后直接发往广州。 这或许正是这个项目的最佳主角 —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非洲国家打破贸易困局的钥匙,是中非合作共赢的生动写照,更是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追求自主发展的有力宣言。
“欠中国的债怎么还?”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一句话直接把非洲老板的焦虑顶上了天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