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31年,丞相窦婴被斩首示众。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得知消息后,竟吓得当场晕厥。这对宿敌缠斗半生,田蚡得胜之际却突发异状,究竟为何? 田蚡出身槐里,其母臧儿乃汉初燕王臧荼孙女,先嫁王仲生女王娡、王兒姁,后改嫁田氏生下田蚡、田胜。景帝时,田蚡仅为"诸郎"——一个靠姐姐王娡妃嫔身份混迹宫廷的微末侍卫,距权力核心遥不可及。 这事儿听起来够怪的,对吧?田蚡和窦婴斗得你死我活,恨不得对方立刻消失,结果真听到窦婴人头落地了,田蚡自个儿先吓趴下了。这反应,跟中了邪似的,完全不像一个胜利者该有的样子。光说他是"吓晕的",这里头的水,深着呢。 想想看田蚡是怎么爬上来的。他姐姐王娡在景帝后期(约公元前150年)成了皇后,生了太子刘彻(后来的汉武帝),他们一家子才算是真正翻了身。田蚡从那个在宫门口站岗的"诸郎",靠着裙带关系,一路溜须拍马、钻营投机,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被任命为太尉,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后升任丞相,成了帝国顶尖的权臣。 他的权力根基是什么?说白了,全靠外甥皇帝的信赖,全靠他姐姐王太后(此时已是太后)的支持。这权力,看着风光无限,实则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一个浪头打过来,说没就没。 田蚡和窦婴斗,可不是什么私人恩怨那么简单。窦婴是谁?他是汉武帝祖母窦太皇太后的亲侄子!代表的是上一代外戚、老牌勋贵的势力。汉武帝刚上台那会儿(建元年间),头上压着奶奶窦太皇太后,窦婴代表的窦家势力盘根错节。 田蚡呢,代表的是新崛起的王家、田家势力,是王太后和年轻皇帝急于掌握实权的打手。两人斗法,表面是争权夺利,互相看不顺眼,背后其实是新旧外戚势力的生死搏杀,更是汉武帝想摆脱祖母阴影、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力洗牌。 田蚡整垮窦婴,用的招数够狠也够脏。事情的直接导火索是前131年发生的"灌夫闹宴"事件。灌夫是窦婴好友,在田蚡的婚宴上借酒讽刺田蚡,被田蚡以"不敬"罪名逮捕。窦婴极力营救灌夫,与田蚡在朝堂上激烈互劾。田蚡趁机翻旧账,攻击窦婴结交灌夫这样的"奸猾"之人,意图不轨。 更致命的是,窦婴为自保和营救灌夫,向汉武帝提到了当年景帝临终时曾赐给他一份密诏,内容是"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绕开正常程序直接向皇帝报告)。汉武帝派人去尚书保管档案的地方查证,结果没找到存档的副本(注意:并非诏书本身被否定,而是存档副本缺失)。 田蚡抓住这点,伙同其党羽(如御史大夫韩安国),指控窦婴伪造先帝遗诏("矫诏"),这是十恶不赦的死罪。窦婴最终因此罪名被处死。这事儿吧,透着诡异。景帝给窦婴密诏,可能性很大,毕竟窦婴是老臣,景帝托孤也正常。 但为什么没存档?是景帝疏忽?还是有人(极可能是当时掌管宫廷文书档案的尚书,他们可能已倒向田蚡或王太后)故意搞鬼,让这份救命符变成了催命符?田蚡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赢,赢在了汉武帝需要借他的手铲除窦家势力,赢在了当时的形势对他有利。但这个"赢"法,手段太下作,破绽也太多。 所以,当窦婴真的血溅东市,田蚡瞬间崩溃,这绝不仅仅是"害怕"或者"心虚"能解释的。这里头藏着更深的恐惧,是一种对权力游戏本质的透彻领悟带来的冰冷战栗: "今日之我,明日之窦婴":田蚡太清楚了,他能用"矫诏"这种牵强且程序有严重瑕疵的罪名弄死窦婴,仅仅是因为皇帝现在需要他当这把刀。皇帝能默许甚至推动用这种经不起深究的罪名干掉一个前丞相、前托孤大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权之下,任何大臣的性命都如同草芥。 田蚡的结局,也印证了他的恐惧绝非杞人忧天。窦婴死后次年春天(前130年),田蚡自己也病倒了,而且病得离奇,整天胡言乱语,不停地喊"我认罪!我服罪!"("谢罪")。据《史记》记载,他能看见窦婴和灌夫(灌夫在窦婴之前已被处死)的鬼魂守在他床边要杀他。没过几个月,就在极度的惊恐和病痛中一命呜呼。 民间传说和史书都将其死因与窦婴、灌夫索命联系起来。鬼魂索命当然是无稽之谈,但田蚡的暴毙,更像是他内心深处那巨大恐惧的最终释放。他赢了斗争,却彻底输掉了安全感,窦婴的死,已经提前宣判了他政治乃至生命的死刑。他吓晕的那一刻,其实精神就已经被压垮了。甚至在他病重时,巫师诊断他的病是因为"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窦婴和灌夫一起守着,鞭打要杀他)。 #窦氏故事# #窦氏# #窦皇后# #魏婴# #汉窦皇后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前131年,丞相窦婴被斩首示众。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得知消息后,竟吓得当场晕厥。这对
断代史鉴
2025-08-02 10:22: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