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方要求俄方归还金阁寺模型
俄罗斯外交部于7月31日公开回应日本驻南萨哈林斯克总领事馆要求归还金阁寺模型的请求,称此举“令人诧异”且“奇怪”,并强调该模型自2001年由日本时任总领事黑田义久赠予萨哈林州立图书馆后,一直被俄方视为“官方友谊赠礼”,是日俄文化合作的象征性展品。
日本驻俄大使馆则辩称模型仅为“借出”且所有权归属总领事馆,因需用于领馆活动而要求收回。
这一看似琐碎的文化物品争议,实则嵌套于俄日关系持续恶化的复杂背景中——俄外交部同期抗议日本参与俄边境军演,谴责其行动“不负责任且威胁俄罗斯安全”,而模型归还的时机选择,恰似在紧绷的地缘政治琴弦上增添一根微妙的羽毛,虽轻却足以扰动两国本已脆弱的互信平衡。
文化赠礼的法律属性争议暴露出外交实践中长期存在的认知错位。
从俄方视角,模型与配套书籍的捐赠具有明确仪式性:2001年为日本信息中心开幕而移交,图书馆将其作为“国际合作展览核心展品”公开展示24年,期间日方从未主张所有权。这种长期默认状态符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非正式赠与”的惯例,即物品交付后接受国即享有处置权。
但日本如今援引“借用”逻辑,试图以单方声明推翻历史共识,在法律层面面临双重困境:一是缺乏书面借用协议作为证据;二是若确属借用,领事馆24年间未履行管理义务(如定期检查或续约),存在重大过失。这种法律基础的薄弱性,使日方解释显得牵强,更被俄方解读为“刻意制造事端”。
归还时机背后的战略意图,则需结合当前俄日对抗态势分析。
俄罗斯外交部将此事与日本军事动向关联,指责其破坏“萨哈林居民对日本的正面印象”,实则揭示更深层博弈:萨哈林岛(日称“桦太”)作为日俄领土争议的历史符号,其文化设施的政治意义远超普通展品。
日本选择在三个敏感节点提出要求——俄乌冲突僵持期、日本追加对俄制裁后、美日联合军演引发俄强烈抗议之际——可视为对俄“文化施压”的试探性动作。
通过索要象征和平的宗教建筑模型(金阁寺为佛教圣地),日本或意图传递“收回文化纽带即终结合作”的隐喻,但此举因缺乏战略协调而适得其反:不仅俄方反弹强烈,连日本网民亦批评政府“小气”“时机可疑”,显示其国内舆论动员的失败。
事件更折射出文化外交工具化的结构性困境。金阁寺模型本属“低成本文化输出”范例,日本借此推广本国艺术,俄图书馆则丰富国际收藏,实现双赢。
然而当两国关系恶化,文化符号迅速沦为外交牺牲品。
日本坚持收回模型,表面上援引“所有权原则”,实则否定24年来该物品承载的公共价值——图书馆统计显示,模型吸引超10万访客,激发无数青少年对日本文化的好奇,这些无形收益远超过其作为工艺品的市场价值。
此种对文化共享成果的否定,暴露出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对人文交流的侵蚀。更矛盾的是,日本若成功索回模型,将面临“闲置仓库”或“小型领馆活动展示”的尴尬,与原先公共教育功能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损害其国际文化形象。
模型的归属争议亦触发历史记忆的敏感神经。
萨哈林岛在二战前部分由日本控制,战后苏联全面接管并驱逐日裔居民,双方至今未签署和平条约。
在此背景下,图书馆作为保存多元历史的公共空间,其展品变动易被赋予政治解读。俄方将模型视为“日本战后和解姿态的证明”,而索还行为则被解读为“否认共同历史”——这种认知虽显过度,却反映地区民众对日俄关系倒退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声明特意强调“萨哈林居民的感情”,试图将外交争议地方化,动员民意反制日本,使文化问题升级为情感对立。
综观全局,金阁寺模型之争的本质是俄日互信崩塌的缩影。
当两国在安全领域陷入“演习—抗议—反制”的恶性循环时,即使文化领域最微小的摩擦也会被政治放大镜灼烧。
日本若希望真正维护文化资产权益,应优先完善文物出借的法律程序,而非在关系冰点时突提陈年旧案;俄罗斯若珍视文化纽带,则需避免将文化议题“安全化”,停止以民众情感为外交武器。
模型最终的归属或许可由法律裁定,但修复因此事加深的裂痕,则需要双方重拾“2001年赠礼时的初心”——那时,一座小小的金色寺庙模型,承载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跨越国界的善意与对话的勇气。
当金阁寺模型的光芒被外交硝烟遮蔽,两国失去的不仅是一件展品,更是重新点亮对话烛火的机会。
热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