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一名士兵举起一名年轻的女人,将她送给卡车上的大兵。这名大兵不但亲吻她的嘴唇,甚至将手放在了她的腰间,这名女子不是车上那名大兵的情人,也不是风尘女子。她叫玛莎·奥德里斯科尔 ,是好莱坞的一名当红女演员。 那天,烈日炙烤着加州圣安娜基地,空气中弥漫着卡车尾气和士兵制服上汗渍的味道。 玛莎·奥德里斯科尔身着一袭宝蓝色绸缎长裙,站在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上,刚刚结束了一场劳军演出。 她的卷发被汗水打湿,贴在额角,嗓音因连续演唱而略显沙哑,但她依旧微笑着和士兵们互动。士兵们穿着卡其布制服,戴着船形帽,挤在台下,眼神里满是对家和未来的渴望。 演出结束后,按照劳军联合组织(USO)的惯例,玛莎要送别这些即将奔赴战场的年轻人。她走到卡车旁,士兵们争先恐后地伸出手,只为和这位银幕上的“天使”握一下手。 就在这时,水兵梅恩·塞弗里德突然大喊:“玛莎,给你个惊喜!”他一把托起玛莎,纤细的腰肢在他手中仿佛易碎的瓷器,周围士兵哄笑一片。 空军一等兵罗伯特·莱布塔趁势凑上前,在玛莎脸颊上轻轻一吻。玛莎先是一愣,随即露出羞涩的笑容,高跟鞋悬空晃荡,蓝色裙摆在灰绿色的军营背景下格外刺眼。 士兵们齐声喊着:“再来一个,罗伯特!”引擎声、口哨声、笑声混杂在一起,成了战火前夕最温暖的画面。 这一吻,被战地摄影师拍下,登上了《生活》杂志封面,迅速传遍美国。它不仅象征着士兵们对胜利的渴望,也成了玛莎·奥德里斯科尔战时劳军生涯的高光时刻。但谁能想到,这张照片背后,藏着她内心的挣扎与士兵们的生死离别? 回到那天晚上,玛莎回到临时驻地,卸下妆容,坐在简陋的化妆镜前,盯着自己的脸发呆。白天士兵们的欢呼还在耳边回响,但她的心却像被掏空了一般。 她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看到自己被千万人注视时,我颤抖了一整夜……这真的是在帮助和平吗?” 作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签约演员,玛莎从1930年代起就活跃在银幕上,代表作《海上恋舞》让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星。 但二战爆发后,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劳军联合组织(USO)号召明星参与巡回演出,玛莎主动报名,带着5箱华服,奔波于各个军营。 她知道,自己的歌声和笑容能短暂抚慰士兵们的心,但她也清楚,这种“慰藉”背后,是战争对人性的无情碾压。 更让玛莎不安的是,公众对她的行为褒贬不一。1944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刊登读者来信,质疑她“被陌生男人搂腰亲吻,是否在鼓励轻浮?”这些声音像针一样刺痛她。 她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士兵们的“天使”,还是被战争机器征用的“符号”?然而,军方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一份解密文件显示,陆军部认为:“一张照片提升的士气,胜过十场训话。”玛莎夹在两种声音之间,内心矛盾愈发激烈。 “胜利之吻”照片中的士兵罗伯特·莱布塔,只有19岁。那天,他吻玛莎时,脸上挂着腼腆的笑,眼神却透着对未来的迷茫。 玛莎后来回忆,她能感觉到罗伯特的手在微微颤抖,仿佛在用这一吻抓住生命中最后的光亮。 仅仅7个月后,1945年3月,罗伯特在冲绳战役中战死,年仅20岁。他的名字被刻在加州的一块纪念碑上,照片中的笑容成了永恒。 而托举玛莎的水兵梅恩·塞弗里德,幸运地活到了战后。2010年,他接受采访时回忆:“玛莎的腰肢比想象中纤细,我托着她像托着一只易碎的瓷器。那一刻,我们都忘了战争,只想抓住一点温暖。” 梅恩的回忆,让人感慨战争中人性的脆弱与坚韧。那张照片,不仅是玛莎的符号,也是无数士兵短暂生命中的一抹亮色。 战争结束后,玛莎没有继续沉浸在好莱坞的光环中。1948年,她选择退出影坛,成立“艺术家和平联盟”,投身战后儿童慈善事业。 她走遍欧洲的难民营,为失去父母的孩子筹集物资,用自己的方式弥补战争的创伤。1951年,杜鲁门总统亲自为她颁发铜星和平勋章,表彰她对和平的贡献。 晚年的玛莎回想起1944年的那一吻,脸上总带着复杂的表情。她曾对友人说:“那一吻是战争的一部分,它让我看到人性最美好和最残酷的两面。 我无法改变过去,但我可以选择未来。”她的选择,是对战争最大的反思——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用生命和泪水换来的。 信源:(趣历史网二战珍贵照片 美国二战时亲赴前线劳军的女星.2014-03-14.)
1940年代,一名士兵举起一名年轻的女人,将她送给卡车上的大兵。这名大兵不但亲吻
瑶步踏花归
2025-08-01 18:57:24
0
阅读: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