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调一连串关税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4月推出的

楚然谈军事 2025-08-01 17:17:55

特朗普上调一连串关税

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4月推出的“互惠关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新关税结构将于8月7日正式生效。

根据附件I的国别分类,日本、韩国、新西兰等盟友的税率定为15%;加拿大被大幅上调至35%;未列入附件I的国家统一征收10%。对于欧盟国家,若现行关税低于15%则补足至该水平,高于15%的维持原状。

尤为严厉的是新增“反规避条款”:一旦发现通过第三国转运规避关税的行为,将加征40%的惩罚性关税,并每半年更新“规避名单”公之于众。

这一政策标志着特朗普“对等关税”战略进入实战阶段,其影响远超单纯税率变化,深刻重塑全球贸易秩序。

从战略目标看,此次调整延续了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核心逻辑,即以关税为杠杆迫使贸易伙伴让步。

加拿大税率从25%飙升至35%,白宫声明直指其“持续的不作为和报复行为”,反映出美加谈判陷入僵局。相较之下,日韩凭借5500亿和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获得15%的优惠税率,印证了特朗普“安全—贸易”捆绑谈判的模式——盟友需以投资换市场准入。

这种差异化处理揭示了美国更深的战略意图:通过关税分层构建“同心圆”体系,内圈是服从美国供应链重组要求的盟友(如日韩),外圈则是被施压的“非合作者”(如加拿大、巴西)。

而针对转运行为的40%惩罚性关税,则剑指中国产业链外迁趋势,试图堵死“越南组装、美国销售”的规避路径。

对中国而言,新关税政策构成复合挑战。虽然台湾地区税率从32%降至20%,但未被纳入附件I的“协议国”名单(含日韩、越南等),暗示其尚未满足美方安全合作条件。

更严峻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同步放风威胁:若中国继续采购俄罗斯能源,将面临100%的二级制裁关税,此举意图切断中俄战略协作的经贸基础。

美国国会同期通过的《能源安全与贸易合规法案》授权总统对任何与受制裁国进行能源交易的国家征税,形成“长臂管辖”法律工具。这种“能源—关税”联动施压,旨在迫使中国在美俄博弈中选边站,凸显地缘政治考量已全面渗入贸易政策。

全球供应链面临深度重构压力。东南亚国家成为博弈焦点:越南、印尼虽获19%-20%的“优惠”税率,但需配合美国打击“中国转运”,其电子、纺织业若依赖中国原材料,可能因40%转运税丧失成本优势。跨国企业避险需求激增,加速向墨西哥、印度分散产能。

美国海外仓模式亦迎来爆发,中国企业通过“原料出口+当地组装”将香水类产品关税从50%压至10%,或利用“9810模式”提前退税缓解现金流压力。

然而,8月29日起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待遇,将直接打击中小跨境电商,迫使行业向规模化、合规化转型。

经济层面之外,政策执行隐患重重。原产地规则的技术争议首当其冲:如何界定“合法越南制造”与“中国转运”?若按增值率标准,越南手机组装若用中国零件可能被征重税;若按标签认定,又易催生更隐蔽的洗产地手段。

阿曼钢管案预示执法困境——美国商务部7月裁定其采用中国热轧钢生产的钢管需按中国税率(反倾销85.55%+反补贴198.49%)缴税,但全球产业链的嵌套性使追溯原产地成本高昂。

此外,欧盟正推动与CPTPP对接,东盟加速内部关税削减,区域集团强化“去美国化”合作,反制单边保护主义。

短期看,通胀风险最为紧迫。加拿大木材、巴西铝制品关税升至35%-50%,直接推高美国房地产与汽车成本。尽管当前零售与就业数据坚挺,但美联储已预警“关税传导型通胀”可能在第四季度显现。

中长期则引发三重悖论:

其一,美国消费者承担大部分税负,侵蚀特朗普的选民基础;

其二,过度施压加速盟友“战略自主”,欧盟与CPTPP的合流即为例证;

其三,中国被迫强化“内循环”,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内需市场扩张削弱外部依赖。

特朗普的关税升级本质是一场高风险赌博,其成败系于两点:能否以短期痛苦迫使对手屈服,能否精准切割中国与全球产业链的联系。

但历史经验表明,贸易壁垒从不是单行道,当加拿大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巴西准备报复性征税、东南亚拒绝与中国“脱钩”时,美国正把自己变成全球贸易的孤岛。

而中国转向消费驱动的经济再平衡,或将从根本瓦解这场“围剿”——毕竟,没有国家愿意放弃14亿人的市场,只为成全“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独角戏。

附:BBC报道美国宣布对数十个国家征收新关税

0 阅读:0
楚然谈军事

楚然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