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国家给石家庄造纸厂下达了年利润17万元的任务,厂领导却由于连年亏损不敢接下,销售科长马胜利却在厂门前贴出《向领导班子表决心》,希望能够承包造纸厂! 马胜利这个人,1938年出生在河北保定清苑县一个回族家庭,家里穷,父亲做小买卖卖烤山药和牛羊肉,母亲管家务,还有五个姐妹。他小时候九岁才上学,只读几年就辍学谋生。1952年,他进国棉一厂当工人,得益于少数民族政策,转正了。1956年,转到石家庄造纸厂,从技术工人起步。那时候他17岁,从基层干起,负责生产纸浆和维护机器。1970年代,他升到销售岗位,负责推销产品,业绩还行,但工厂整体问题多,库存积压,工资发不稳。马胜利就这样一步步从普通员工混到销售科长,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没啥大背景。 1984年,国家给石家庄造纸厂下任务,年利润17万,可厂里从1981年起连亏三年,总亏10多万,领导不敢接。马胜利贴大字报《向领导班子表决心》,说承包后实现利润70万,工人工资相应涨,失败自愿受罚。他的办法是对外搞活销售,对内从严管理。这事一出,厂里炸锅,有人说他想抢班夺权,有人觉得他自找死路。厂长撤了他的科长职务,可他没服软,越级上访,找上级反映。石家庄市领导支持,6月批准承包。4月19日签合同,他上任后推行改革,打破铁饭碗和铁工资,引入责任制和绩效考核。产品上,从单一卫生纸大卷改成六种规格,三种颜色,还加香水纸巾。销售激励大家外出推销,控制成本压供应商价。一个月就盈利21万,第一年140万,超目标两倍。四年利润增长22倍,固定资产从700万到1100万,产量翻三倍,出口涨五倍,工资涨七倍。他提出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方案,灵活调整生产和资源。这些实打实的数字,让全国刮起承包风,很多企业学他。 马胜利成名人,1985年新华社报道他,称好厂长。初期改革顺利,但也遇阻力,部分员工不适应新制,市场波动大,他得不断调整策略。扩张太快,后期管理跟不上,导致问题堆积。这段经历说明,改革起步靠个人胆识,但长远需制度支撑。马胜利的承包思路,本质是把市场信号带进国企,打破计划经济僵局。那年代,企业像铁桶,员工吃大锅饭,效率低。他用承包激活活力,证明个人责任能带动集体。但也暴露问题,承包不是万能药,过度扩张容易失控。他的故事接地气,就跟普通人创业似的,先小打小闹成功,再想做大,结果栽跟头。真实改革就这样,成败交织,没人一帆风顺。 承包成功后,马胜利没停步,1986年底获多个称号,如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勇于开拓的改革者。1987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1988年和鲁冠球、汪海等获首届企业家金球奖,还两次获五一劳动奖章,这在中国独一份。1987年,他启动大计划,承包20省100家造纸企业,成立中国马胜利造纸集团,他一人当100家分厂法人代表。1988年1月19日集团成立,两个月签28家合同,后续70多家合作。集团效益初显,很多亏损厂扭亏。但扩张太猛,协调难,1991年集团解散。石家庄造纸厂1995年破产,马胜利被免职。那时他58岁,提前退休。免职后,他在家卖包子维持生计。2004年,加盟青岛双星集团当副总,尝试复出,但没再掀大浪。2014年2月6日,马胜利因病在家去世,享年76岁,葬在清真寺。整个过程看,马胜利从基层员工到全国名人,再到落魄,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国企改革的曲折。承包模式一时火爆,全国近千企业求他承包,可集团化失败暴露管理短板。 马胜利的野心大,但执行力跟不上时代变化。那年代,政策多变,市场不成熟,他一人扛百厂,难免出乱子。他的奖项多,证明贡献实打实,但后期失败也真实,没必要遮掩。市长王葆华曾批评他不提前汇报,造成不便,这点显示他急功近利的一面。马胜利的经历告诉我们,改革先锋往往先尝甜头,后吃苦头。接地气说,他就像邻家大叔,敢闯敢干,但忽略团队和风险,就容易翻车。国企承包从他开始流行,又在他身上结束,留下教训。
石家庄街头,人才啊,谁想出来的,连起来读一下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