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

青春染指流 2025-07-31 23:10:59

“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亿订单。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被中国的“应对措施”彻底打脸!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刚把经济改革的油门踩到底,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要搞建设。那时候,中国铁路运输需求爆炸式增长,可高铁车轮技术却被日德企业死死攥在手里。 这些国家搞起 “技术垄断”,坚持 “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接受交流” 的 “三不原则”,摆明了不想让中国学到真东西。 中国高铁发展初期,只能花大价钱从日德进口车轮。可这些国家不仅漫天要价,还在关键时刻玩起 “断供” 把戏。 2004 年,中国向德国西门子下了一笔价值 8000 万美元的高铁车轮订单,结果对方突然撕毁合同,宁愿赔付违约金也不供货。 无独有偶,日本企业也跟着凑热闹,撕毁了中国 5.6 亿元的订单,让中国高铁建设一度陷入困境。 这可把中国逼急了。高铁车轮看似简单,实则技术门槛极高。一节高铁车厢重达五六十吨,每对车轮要长期承受十几吨的往复循环载荷,还得在复杂环境下保证高速安全运行。 车轮所用钢材含氢量不能超过 0.0002%,杂质含量要极低且分布均匀,稍有不慎就可能车毁人亡。日德企业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想通过技术封锁卡住中国高铁的脖子。 但中国从来不是轻易服输的主儿。2008 年,科技部、原铁道部启动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把高速车轮研发列为重点项目。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临危受命,扛起了高铁车轮国产化的大旗。 马钢的研发团队从零开始,一头扎进实验室。他们把市面上能找到的高速车轮反复拆解分析,一点点摸清楚材料配方和工艺参数。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上百名研发人员进行了几十轮工业试验,光专利就申请了 100 多项。经过多年攻关,2010 年,马钢研发的 D1 高速车轮在时速 200—250 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上实现小批量装车试验,完成了 64 万公里运用考核,表现优异。 紧接着,中国高铁再次提速,时速 350 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轮轴设计研究启动。马钢团队仅用 8 个月就完成了材料研发和关键制造工艺设计,开发出的 D2 材质车轮综合性能优于进口 ER8 材质车轮。 2017 年,马钢时速 350 公里高速车轮获得 CRCC 认证,中国在高速车轮产品和技术上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 更让人振奋的是,2024 年元旦,整列装用马钢高速车轮的复兴号动车组从武汉驶向天津,这标志着国产车轮进入整列小批量装车应用阶段。经过 60 万公里载客运行测评,车轮性能稳定,合格率 100%。 如今,中国高铁车轮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德国、韩国、印度等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国铁路公司连续订购了 160 件马钢车轮,韩国、印度也纷纷从中国进口。中国的反制措施让日德企业彻底慌了神。曾经天价的高铁车轮,价格被中国打到 “骨折”。 原本每对进口车轮要 60 万元,现在国产车轮成本降到 20 万元,还把全球市场价格拉了下来。更打脸的是,中国高铁车轮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日德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从被 “卡脖子” 到 “全球领跑”,中国高铁车轮的逆袭之路堪称传奇。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的汗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

0 阅读:967

猜你喜欢

青春染指流

青春染指流

青春染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