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隐身穿越战略“咽喉”,挂弹训练数千里,三方面意义重大 近日,央视军事在报

竹韵清风起 2025-07-31 20:55:44

歼-20隐身穿越战略“咽喉”,挂弹训练数千里,三方面意义重大 近日,央视军事在报道空军某部先进事迹的时候说:“率先换装新型战机的空军某旅英雄飞行大队,飞抵巴士海峡、对马海峡巡航台岛、维权斗争,成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长空利剑。” 央视军事并没有直接披露是哪一个飞行大队,但结合官方过往信息,这支王牌部队正是全军首批装备歼-20的作战单位。 更引人瞩目的是,此次行动中歼-20挂载实弹飞行1300余公里,在美日韩三重雷达网监控下完成隐身突防,堪称现代空战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这片被称为"东北亚锁喉"的对马海峡,宽度仅41公里,却是连接日本海与东海的关键水道。 这里密布着全球顶尖的反隐身装备:日本沿着海峡部署了28部号称能捕捉隐身目标的J/FPS系列雷达,韩国在沿岸架设全天候扫描的TPS-830K系统, 美军更在附近基地配置了探测距离达2000公里的AN/TPY-2雷达。然而当歼-20如魅影般掠过时,三国预警系统集体"静默",全程未捕捉到任何有效信号。 一、隐身技术打破战场神话 歼-20这次行动相当于给对手的反隐体系做了次"全身体检"。其菱形机头配合特殊吸波涂层,把雷达反射信号压缩到飞鸟级别;S型进气道设计阻隔了发动机热源外泄; 锯齿状舱门则巧妙规避了雷达波段扫描。更绝的是实战协同——央视画面中飞行员操作着类似平板电脑的终端,暗示战机正与后方指挥中心、预警机实时共享战场数据。 这种"前哨探路+后方补刀"的体系作战模式,让日本那套自称能在500公里外发现隐身战机的雷达成了摆设。 连美军原定当天的反隐身演习也临时取消,被外媒解读为"不愿当众暴露技术短板"。 二、作战半径覆盖战略要冲 从辽东基地起飞往返对马海峡的1300公里航程,标志着歼-20已从试验平台蜕变为全域作战利器。 这个距离足够覆盖韩国乌山基地(距起飞点350公里)、日本岩国基地(300公里)等美军关键据点。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携带的霹雳-15中远程导弹——这款射程超200公里的"空中利爪",能在敌方预警机发现前发动超视距打击。 早前东海演习中,歼-20曾在视距内击落模拟敌机,而作为对手的F-35直到被命中都没完成锁定。 三、破链出击重构区域格局 选择对马海峡作为突破口充满战略智慧。过去美日军演总围着宫古海峡、巴士海峡做文章,试图用"岛链"困住中国力量。 歼-20突然从东北方向插入日本海,用行动宣告:所谓封锁线已形同虚设。 与此同时,台海方向的巡航更具心理震慑效果——台防务部门雷达全程未见异常,飞行员却已目视俯瞰台湾中央山脉。 这种"你知我在却摸不着"的压迫感,远比炮火展示更具威力。 当歼-20撕裂雷达网穿越战略要冲,这不仅是次军事训练,更是一次无声的战略宣告。 1300公里航迹丈量着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到远海护卫的转型之路,更证明着:真正的制空权永远属于技术创新与体系融合的引领者。 参考资料:对马海峡反隐体系失效背后:看中国隐身技术实战突破——参考消息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竹韵清风起

竹韵清风起

竹韵清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