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9日,战场局势已乱到极致,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于一凡接到一道命令,要他立刻飞往南京“反省”。看似例行调动,实则变相削权。他被边缘,被清除,也许还会被牺牲。可当他踏上通往机场的路,看到炮火连天的天空,机场早被解放军封锁,再无飞机升空的可能,一切都明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道看似平常的调令,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分明是要把他踢出局。 淮海战役打到这个份上,谁都看得出来国民党败局已定,杜聿明带着30万大军在徐州被围得水泄不通,邱清泉的第12兵团在东线被解放军死死咬住,李弥的部队更是早就被打得七零八落。 于一凡心里明镜似的,所谓"反省"不过是邱清泉要清洗异己的借口,自从他上次在军事会议上公开反对死守陈官庄的计划,邱清泉看他的眼神就变了。 冒着零星的炮火,于一凡带着副官往机场赶,路上到处都是溃散的士兵,有的拖着伤腿一瘸一拐,有的干脆瘫坐在路边等死。 远处传来解放军冲锋的号角声,越来越近,等他们好不容易赶到机场,眼前的景象让于一凡彻底死心了,跑道被炸得坑坑洼洼,几架运输机歪七扭八地瘫在停机坪上冒着黑烟,哪里还有飞机能起飞? 副官急得直跺脚:"军座,咱们现在怎么办?" 于一凡没说话,掏出烟点上,深深吸了一口,烟雾中,他想起半个月前那场决定性的军事会议。 当时邱清泉拍着桌子说要死守待援,他实在没忍住,站起来说:"共军已经完成合围,再守下去就是等死!不如集中兵力向北突围,说不定还能和李弥兵团会合。" 话没说完就被邱清泉厉声打断,现在想来,那时候就已经注定今天的结局。 回到临时指挥部,于一凡发现112师的几个团长正在等他,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老部下个个灰头土脸,有个团长胳膊上还缠着渗血的绷带。 "军座,上面到底什么意思?弟兄们已经三天没吃上热饭了,弹药也快见底。"说话的是他最信任的赵团长。 于一凡环视一圈,突然问道:"你们觉得这仗还能打下去吗?"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 就在这时候,外面传来一阵骚动,卫兵跑进来报告,说是解放军派来的谈判代表到了阵地前沿,指名要见于一凡。 屋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于一凡掐灭烟头,整了整军装领子:"我去见见。" 赵团长一把拉住他:"军座,这会不会是圈套?" 于一凡摇摇头:"都到这个地步了,人家还用得着设圈套?" 谈判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解放军代表开门见山:"于将军,你们已经被团团包围,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无辜士兵送命。我们首长说了,只要你们放下武器,保证所有官兵的人身安全。" 于一凡沉默良久,突然问道:"如果我投诚,我的弟兄们能回家吗?"对方郑重地点头:"愿意回家的发路费,愿意留下的我们欢迎。" 当天夜里,于一凡召集全体军官开会,他把谈判条件一说,会场顿时炸了锅,有人拍桌子骂他是叛徒,更多的人低头不语。 最后是赵团长站起来说:"军座,弟兄们跟着你这么多年,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反正我是不想再看着手下弟兄白白送死了。"这句话像打开了闸门,越来越多军官表态愿意跟随。 1949年1月10日凌晨,国民党第12军残部在副军长于一凡率领下向解放军投诚,这个决定改变了几千名官兵的命运。 后来有历史学者评价,于一凡的选择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更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而当年那些骂他叛徒的人,很多后来在战犯管理所里反思时,都承认他做了正确的选择。 多年后,有人问起于一凡当初是怎么下定决心的,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只是淡淡地说:"当官的要替当兵的着想,打仗不是为了送死。看着那些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一个个倒下,我实在下不去手了。" 这话说得朴实,却道出了为将者最根本的责任,对生命的敬畏。 信源: 新华社《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 《解放军报》官方微博"淮海战役中的起义将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淮海战役专题"
1949年1月9日,战场局势已乱到极致,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于一凡接到一道命令,
猫猫背茹茹
2025-07-31 19:49:00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