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F-135这款“逆天神推”和其他发动机放在一起,瞬间就成

探修説 2025-07-31 16:23:14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F-135这款“逆天神推”和其他发动机放在一起,瞬间就成了“傻大黑粗”,其超过20吨的超猛推力,有超过一半都是依靠“增加涵道比”获得的,而不是依靠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也正因此,F-35这款单发战斗机,直接从“无比轻盈”的轻型战斗机变成了“又肥又胖”的中型战斗机。 先说这 F-135 的 “逆天神推” 是咋来的。它的最大推力超过 20 吨,相当于能把 10 辆满载的卡车垂直吊起来。但懂行的都知道,这推力有一大半是靠 “耍心眼” 堆出来的。啥叫 “耍心眼”?就是拼命拉大发动机的 “涵道比”。简单说,涵道比就是发动机进气道里,外涵道(负责产生大部分推力的冷气流)和内涵道(负责燃烧的热气流)的比值。F-135 的涵道比高达 0.57,而 F-22 的 F119 发动机只有 0.23。这就好比把发动机变成了个 “大风扇”,低速时能吹出更多风,推力自然大,但高速时就像开着窗户飙车 —— 风阻大、效率低。 这招虽然让 F-35 在低速时推力猛如虎,但也直接把飞机 “催肥” 了。原本设计的轻型战斗机,愣是被塞了个 “胖子发动机”,机身厚度从 3 米飙到 4.5 米,空重从 13 吨涨到 15.6 吨,活活变成了中型机。更要命的是,这发动机虽然推力大,但 “后劲不足”—— 超音速巡航时,F-35 只能维持 10-15 分钟,而且速度还超不过 1.2 马赫。为啥?因为涵道比太大,高速时外涵道的冷气流会和内涵道的高温燃气 “打架”,导致发动机过热,再跑下去机身都可能解体。 再看 F-35 的气动设计,简直就是个 “矛盾综合体”。为了隐身,它采用了常规气动布局,机翼和机身过渡平滑,但这也导致气动效率奇低。同样是中型机,俄罗斯的苏 - 35 在超音速时的升阻比是 7.5,而 F-35 只有 5.8。这就好比让一个胖子穿紧身衣 —— 看着挺瘦,跑起来却喘不上气。更尴尬的是,原本指望 “中型机” 能多带点弹药和燃油,结果因为气动效率低,F-35 的作战半径反而比轻型机还缩水了。以 F-35A 为例,理论作战半径是 1,160 公里,但实际挂满弹药和副油箱后,连 800 公里都勉强,还不如咱们的歼 - 10C。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多问题,为啥美国还硬着头皮用 F-135?这里面有两层原因。一是 “历史包袱”——F-35 项目启动于 2001 年,当时美国一心想搞 “一机多吃”,既要隐身又要短距起降,结果各种妥协堆在一起,最后只能靠发动机 “填坑”。二是 “技术瓶颈”—— 美国在航空材料上卡了壳,F-135 的涡轮叶片用的还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镍基合金,耐热温度只有 1,700°C,而咱们的 WS-15 已经用上了第三代单晶合金,耐热超过 2,000°C。这就好比人家用铁锅炒菜,咱们已经用上了陶瓷不粘锅,差距一目了然。 说到底,F-35 的问题本质上是 “设计思路跑偏”。美国总想着用 “工业堆砌” 掩盖技术短板,结果越堆越臃肿。反观咱们的歼 - 20,从一开始就明确 “小步快跑” 的思路 —— 先解决隐身和超音速巡航,再逐步升级发动机。现在 WS-15 已经进入量产阶段,推力达到 18 吨,而且通过变循环技术实现了 “低速省油、高速狂暴” 的双重优势。更关键的是,歼 - 20 采用了独特的 “升力体边条翼” 气动布局,在隐身和机动性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作战半径轻松突破 1,500 公里,比 F-35 整整多出 700 公里。 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个醒:搞装备不能光看纸面数据,得看 “内功”。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真正厉害的不是兵器多重,而是招式是否精妙。美国当年靠 F-117 “夜鹰” 打开隐身时代,但今天的 F-35 却成了 “肥电”,恰恰说明 —— 技术霸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真正的自主创新,才能在未来战场站稳脚跟。那些整天鼓吹 “美国技术无敌” 的人,不妨看看咱们的歼 - 20,再摸摸自己的良心 —— 到底是 “肥电” 真的香,还是咱们的 “威龙” 更靠谱?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