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中国没有什么国际惯例,也不与国际接轨,我不需要遵守,社会的、国际规则的,我们映映大中华,是要为世界立规矩的”。只因世界规矩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毛主席就要打破它。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引发特别讨论—,礼炮鸣放次数。
当时国际上通行21响礼炮的惯例,这个传统起源于英国海军,后来被多数国家采用,工作人员按惯例提出21响方案,毛泽东听完直接否定:“我们搞28响。”
不过,这个数字可不是随意定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正好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上海石库门到井冈山,从长征路上到延安窑洞,从西柏坡到北京城,28响礼炮是对这段历程的特殊纪念。
当时参与筹备的齐燕铭后来回忆,毛泽东特别强调要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诞生。
而毛主席这种打破国际惯例的做法并非偶然,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
1949年春天,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多次谈到新中国要有自己的行事方式。
他认为国际规则大多由西方列强制定,往往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该思想在后来处理国际事务时多次体现,比如拒绝苏联提出的联合舰队建议,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开国大典上28响礼炮由108门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交替鸣放,这一设计本身就打破常规,当时多数国家采用固定数量的礼炮集中鸣放。
54门炮一组代表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两组交替象征民族团结,负责礼炮工作的张致祥带着部队在北平城外反复演练,确保每响间隔时间精确无误。
那年10月1日下午四点,随着第一声炮响划破天际,28响礼炮以精准的节奏响彻天安门广场。
回看这段历史,28响礼炮的决策包含着深刻内涵,它不仅是简单的数字选择,更是一种政治宣言,宣告新中国要走自己的路。
当今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时,既遵守必要国际规则,也积极贡献中国方案,这种平衡的智慧早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就已初现端倪。
善诚舍
毛主席世界上最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