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布会后冷静下来,我觉得i8确实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理想做的最出色的智能座舱,Pro用户和Max用户却享受不到完全体。
Pro没有后排冰箱,不能选装;Pro和Max没有后排的“大电视”,也不能选装。
个人感觉,这个刀法有点力度太大了。
此外,i8被定价体系掣肘,价格自然也不会出现大的惊喜。Pro和Max和L8同价,已经是这个体系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价格我觉得无伤大雅,但前提是我对理想的产品有认知,我知道理想的产品在使用中会特别顺手、丝滑,知道AI Agent和VLA的想象空间和背后付出。
但这些都是非显性的价值。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普通消费者乍一眼看,竞品都有多块大屏、都有语音助手、都号称辅助驾驶芯片/能力很强。
理想怎么让非核心受众知道“人有我优”?纸面传播我觉得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我也没想到特别好的解决办法。
最后,混用电池。我不认为YU7混用孚迪和宁德是一个妙棋,我也不觉得i8在Max上混用欣旺达和宁德是个妙棋。
但是培养二线供应商又是必须要做的,怎么办呢?
既然注定要有阵痛期,不如把质保拉齐——不管供应商是谁,都给用户终身质保。这样或许能平息一些顾虑。
理想i8理想汽车理想i8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