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陆秀夫背起8岁的小皇帝,问道:“大势已去,陛下可愿与我跳海殉国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30 15:16:59

1279 年,陆秀夫背起 8 岁的小皇帝,问道:“大势已去,陛下可愿与我跳海殉国?来保我大宋名节。” 小皇帝哭着回答道:“朕也不愿苟活在这世上。” 随后二人便纵身一跃投入了茫茫大海中。 崖山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吹得陆秀夫的官袍猎猎作响。他背着小皇帝赵昺站在船舷边,脚下是宋军船阵燃烧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8 岁的小皇帝紧紧攥着他的衣襟,哭声被海浪声吞没。陆秀夫想起 1256 年,他和文天祥同登进士榜时,长安街的春风也是这样拂过衣袖,那时他们都以为,此生定能为大宋鞠躬尽瘁。 早年在地方做官的日子,像褪色的画卷在眼前展开。陆秀夫在江苏盐城的读书人家长大,自幼熟读经书,诗文里总透着股清正之气。 他断过的案子,百姓说 “比清水还透亮”;他修过的堤坝,至今还挡着淮河的汛水。 可如今,元军的铁蹄踏碎了江南的烟雨,他从礼部侍郎做到左丞相,官袍越穿越重,肩上的担子也压得他喘不过气。 宋军船阵被元军火攻的那一刻,陆秀夫正在船舱里整理奏章。火苗窜进窗户时,他第一反应是抱起小皇帝,而不是自己逃命。 张世杰的船阵本是想做浮动的城堡,却被元军切断淡水补给,士兵们渴得喝海水,呕吐声比战鼓声还密集。 他看着张世杰在甲板上拔剑怒吼,知道这位硬汉也撑不了多久了 —— 大势已去,就像被狂风吹散的纸鸢,再也拉不回来了。 跳海前,陆秀夫给小皇帝理了理龙袍。8 岁的赵昺哭着说 “朕也不愿苟活”,声音还带着奶气,却比朝堂上那些主张投降的大臣们更有骨气。 陆秀夫想起奸臣们劝降的奏章,那些字里行间的怯懦,让他觉得比元军的刀枪更刺眼。 他宁愿带着小皇帝沉入海底,也不愿让大宋的最后一点尊严,被人踩在脚下。 海浪吞没他们的瞬间,陆秀夫想起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年同科进士的约定,如今要以这样的方式兑现。崖山海战的硝烟里,十万军民跟着跳海,海水被染成了红色,那是大宋最后的血色。 陆秀夫闭上眼时,仿佛看见盐城老家的私塾,先生正在教孩子们读 “忠君爱国”,琅琅书声比海浪还悠远。 后世的史书记载,陆秀夫 “负帝赴海,宋遂亡”。明清的忠臣义士们,在书房里挂着他的画像,像挂着一面镜子。 史可法守扬州时,对着画像叩拜;谭嗣同临刑前,吟诵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 里,也藏着陆秀夫的影子。 他们都懂,那种宁死不屈的气节,不是愚忠,而是一个民族最硬的骨头。 如今崖山的海水依旧涨落,岸边的石碑刻着 “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处”。 游客们抚摸着冰凉的石碑,听导游讲那个跳海的故事。有人说陆秀夫太决绝,可更多人明白,在那样的乱世,有些底线必须用生命去守护。 就像他当年整理的奏章里写的:“宋虽亡,节不可失。” 这短短七个字,比任何丰功伟绩都更能穿透历史的尘埃。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