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父母的养育之情真的可有可无吗?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句很火的话:
生养不是恩,托举和兜底才是。
它背后的涵义是:
父母,以给予孩子生命为恩,标榜自己养育了孩子,就理所应当索取回报。最终,捆绑孩子一生 ,让孩子一生脱离不得。
我看到这句话,十分疑惑,难道父母十几年的养育之情真的可有可无吗?
01
网上的年轻人说:
生养孩子是父母作为动物的本能。
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问问孩子愿意来吗?如果孩子可以选择,90%穷人家的孩子,都不想来到这个世界。
穷就不配拥有孩子,子女要为父母养老就是道德绑架。
这句话的对错先不予置评,我们先看两个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年收入10万以下的人数占比为89.8%,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3万元。
如果说穷的家庭,都不配拥有孩子,那么中国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没有生孩子的权利。
可能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人其实生下来,就是需要受苦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不过穷人家的孩子,吃的是条件差的苦,但富人家的孩子,也要吃磨炼自己的苦。
哪有人一出生,就纯享受优渥的条件,还不用吃一点苦的?
放眼看看有钱人家的孩子,其实他们更努力。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越有钱、越需要传承家庭的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只会更严格,要不然家族不用说长久不衰,两三代就要败光。
02
俗话说:
父母之恩深似海,养育之恩重如山。
如果“生育”,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那么“养育”,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恩情。
孩子生下来,哪个不是父母白天黑夜的熬,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等孩子长大成年,有了自己的工作,本就应该自食其力,咱有多大本事,就端多大饭碗。
父母有能力的,给予额外的托举乃至兜底,那是额外的恩情。
父母没有能力的,做子女的也该知足,而非是怨恨。
年后返工潮,中国最大收费站--吴庄收费站,双向设置了36个闸口,迎来中西部的千万返程大军,他们星夜兼程,过境安徽,奔赴江浙沪。
看到这样的场景,第一眼的感受是:好壮观!
第二个反应是:太心酸......
他们过年回家,是为了回报父母的恩,他们出远门打工,是为了履行自己做父母的责任。
这其中,有多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远离家乡,奔赴远方。带着对孩子的不舍,怀揣对家乡的思念,他们一打工,就是一年。
此后,车头是生活,车尾是故乡。
我父母35岁的时候,哥哥11岁,我8岁,在那个挣钱非常难得年代,种田养地收入过于微薄。为了供我和哥哥上学,背井离乡,四处借的路费外出打工,这一打工就是整整10年。
在10年间,我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到30天。
有时候过年,他们初三就走了;有时候为了多挣一点加班费,就没有回家;有时候嫌回家的路费太贵,直接不回家过年。
以前,年纪小不懂事,不懂得他们内心的痛苦。
只怨恨父母狠心,留下我们独自在家。后来长大了,我开始支持“父母无恩论”,觉得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是他们自己愿意的,我不需要感恩戴德。
直到看了吴庄收费站的一幕,他们内心的心酸和痛苦突然具象化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真的是丧良心,活脱脱是一个“白眼狼”。
父母为了把我们养大,供我们读书到长大成人,耗尽了心血。在外打工,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们坚持了10年。挣得每一分血汗钱,都花在了我们的身上,供我们完了大学。
如果这都不算恩情,那什么才是?
03
揪心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懂感恩的大有人在。
为了淡化父母养育孩子的含辛茹苦,给自己不感恩父母找理由,他们奉行“生养不是恩”。
因为父母给不了他们想要的物质和生活。
为了想要过上优渥的生活,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他们鼓吹“托举和兜底才是恩”。
因为想做“拿来主义”,理直气壮的啃老,过躺平的生活。
更过分的是,为了不赡养父母,为抛弃父母找理论依据,他们坚信“赡养父母是道德绑架”。
殊不知,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不是孩子的免费保姆。
国外的父母从小放养孩子,让孩子探索,直至18岁,就鼓励他们自己谋生,不买房不买车不给彩礼和嫁妆,更不带孙子,不做免费保姆不和子女一起生活。
而“感恩”是相对的。
作为父母,如果认为自己对孩子“无恩”,那是他们的无私,是因为爱;
作为孩子,如果认为父母对自己“无恩”,那就是妥妥的“白眼狼”。
我们不能因为父母不要求我们回报,就正大光明的啃老,并理所当然地逃避给父母养老。
生养不是恩,托举和兜底才是。
这句话错的太离谱。他们把生活的苦与累,归咎于父母没有托举和兜底,责怪父母没有能力为什么要生下他们,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最后他们选择不婚不育,孤单寂寞过一生。
艳红的情感寄语:
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知足。
知足的人,才会积极向上。
积极向上的人,才会有更好的人生。
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
朋友们,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人推崇“无恩论”呢?大家知道吗?欢迎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