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何将总统让给袁世凯?是权力博弈,也有无奈之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全国各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王朝独立,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各省起义代表在上海协商如何建国。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17票当选,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改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3日,任职2个多月的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递交辞呈,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清廷旧臣袁世凯。这次“权力交接”被称为“中国版光荣革命”,后被历史书简化总结为“为推翻清廷而妥协”。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位
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制度思想缺陷三个维度去分析。
国际局势:中华民国的认定困局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发展到17个省时,革命军算是打下了半壁江山。
武昌起义
当时的中华民国在国际上很多国家是不承认的,特别是那些列强,因为害怕承认之后失去在华利益,几乎不承认。要知道,当时中国的海关收入每年4000万两白银,有83%是掌握在列强手里。中华民国成立后,利益肯定受损失。
列强不仅不想承认,还想故技重施,去扶持清政府。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直言:“我们只与有实力的政府对话。”言外之意,说临时政府没实力,要让有实力的人来担任领导。
朱尔典(左一)
美国驻华公使威廉斯向美国政府提交一个报告,在报告中说:“这个‘共和国’更像政治行为艺术。”言外之意,美国讨论这场临时大总统权力交接。
孙中山如果不让出总统之位给袁世凯,面临的国际压力有哪些?
不把总统之位给袁世凯,就不给贷款。日本《朝日新闻》披露,六国银行团已经拟定“非袁世凯主政不予贷款”的密约,当时临时政府要建设、军费开支需要大笔资金支持,而临时政府只能贷款。
日本《朝日新闻》
根据法国外交档案显示,列强有意在逼迫临时政府让出临时大总统之位给袁世凯,因为列强军舰在长江把炮口对准了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压力巨大。
孙中山后来会议:“每日外宾来访,皆问财政计划,余竟无言以对。”言外之意,临时政府没有能力,支付不了军等。
上海租界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列强除了操控海关税务以外,盐税也在列强控制之中。1911年11月到1912年2月,这四个月时间,仅上海海关就为清廷创造了680万两白银,导致临时政府没有财政收入,让列强承认临时政府,变得更加困难。或者说这也是列强操控关税逼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
国内局势:枪杆子困局背后的军阀倒戈和权力真空国内局势就更严重,首先就是双方实力悬殊。
军事家蒋百里估算过,北洋军火力是革命军的20倍,冯国璋火烧汉阳时,黄兴手中能作战的机枪不足30挺。总体来看,北洋军六镇7万精锐,装备是德国克虏伯火炮和马克沁机枪,而革命军湖北八镇,每人子弹仅7发,可见其实力非常悬殊。
新军
其次就是革命军体系崩溃,没有健全的建制和军饷供给。
在《辛亥武昌首义史》中有统计,全国有14万革命军,真正参加革命的不到5万。
云南都督蔡锷就向孙中山坦言:“若袁军挥师南下,西南诸省恐难自保。”
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后,仍然穿着清廷官服,头戴顶戴花翎。
广西巡抚沈秉堃宣布“独立”后,也挂着清廷龙旗和五色旗。
可见旗这些虽然宣布“独立”,但并不想出力,也不真心革命,只是想保存实力,更像墙头草,哪边实力强,就往哪边倒。这就让孙中山压力很大,是“革命尚未成功”的真实写照。
清廷官员
最后就是革命党内部不支持和财政紧张。革命得不到内部的支持,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人均反对。孙中山试图通过北伐打破困局,胡汉民、汪兆铭都不赞成,汪兆铭甚至说:“先生不赞成议和,难道是舍不得总统之位吗?”
可见,当时内部人员有很多是不支持的,陈炯明甚至倒戈,加上财政紧张,选择让出临时大总统之位也是无奈之举。
根据民国财政局统计,1912年1月财政支出172万元,收入仅52万,导致与日本购买武器2万支枪时拒付,也说明要进行军事行动已经成无米之炊,寸步难行了。
陈炯明
制度困局:约法陷阱和权力让渡悖论为什么说是约法陷阱呢?这个陷阱主要是一种制度能制约袁世凯的理想。孙中山想通过《临时约法》来制约袁世凯,宋教仁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但是也导致了“府院之争”,最终让孙中山的“用约法驯服军阀”的做法失败。
《临时约法》局部
法学家王宠惠就说过:“以法制袁,犹以纸笼困虎。”言外之意是想要用制度法律约束袁世凯,根本不可能。
章太炎也说过:“袁氏得庙堂之法,孙氏持江湖之义,二者何以共天?”
什么意思呢?袁世凯后来逼迫清廷退位,得到了传统法统的地位,而孙中山以《临时约法》来构建法统,这种双重认定就产生悖论,导致临时政府陷入更深的认可危机。
章太炎
在《顾维钧回忆录》中记载,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之位,把“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写入辞职附加条件。而袁世凯就职时选择在清廷宫殿太和殿,用三跪九叩之礼接见各国公使。这两者之间的较量,宣告法统之争以袁世凯胜出。
顾维钧
结论:让步妥协中的历史伏笔孙中山选择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不是绝对的妥协,而是在国际围堵、军事失衡、制度脆弱三角度中,孙中山无奈做出的痛苦抉择。这种抉择有一定的好处,埋了革命火种,但也埋下伏笔,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尤其是袁世凯在1915年称帝,开历史“倒车”,阻碍民主革命进程。
孙中山
孙中山这次“不彻底”的权力交接,催生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也促进了后来的北伐战争,正如孙中山后来在《建国方略》中的反思:“让位袁氏,实为民族觉悟未够之故。”也正是这种“不彻底”,让中国革命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中,找到了第三种变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