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要学会的是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很多人都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很在乎对方,一开口却变成指责:“你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
工作压力大,回到家对家人不耐烦,事后又后悔。
遇到不公平的事,要么憋出内伤,要么爆发后让事情更糟……
这些,都是“情绪化表达”的典型表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真正影响人际关系的,往往不是情绪本身,而是表达情绪的方式。
“表达情绪”是健康的沟通,而“情绪化表达”则是失控的宣泄。
前者是增加关系的链接,让关系更加亲密,后者则是破坏关系,伤害对方的同时伤害自己。
所以,咱们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如何表达情绪,让关系更和谐,内心更平静。
1、表达情绪 vs情绪化表达
先来了解一下表达情绪和情绪化表达的差别在哪:
①表达情绪
“你迟到没通知我,我有点担心。”
“这个方案我觉得不太可行,因为……”
“我需要安静一会儿,我们晚点再聊。” 关键区别:
②情绪化表达
“你永远不把我当回事!”
“你们根本不懂,乱改什么!”
“别烦我!走开!”
简单点来说,表达情绪,是描述感受 + 聚焦问题,目的是解决。
但情绪化表达,是发泄情绪 + 攻击对方,目的是“赢”或“惩罚”。
当你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想“赢”或“惩罚”的时候,矛盾就会进一步加深。
情绪化表达的本质,是试图用激烈情绪来让对方“认错”或“关注自己”。
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方要么反击,要么逃避,问题依然存在。这表明了,情绪化表达是不可取的。
2、为什么我们容易“情绪化表达”?
再来了解一下我们为什么容易控制不住情绪,情绪化表达。额,这其实是大脑的原始设定。
我们大脑里有个叫“杏仁核”的部分,它负责快速识别危险并触发情绪反应。
当感到威胁时(比如被忽视、被否定),它会立刻激活“战斗或逃跑”模式,让我们要么攻击(发脾气),要么退缩(冷战)。
但问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威胁”往往是心理层面的(比如不被尊重、感到委屈),而杏仁核不会分辨,它只会用最原始的方式反应。
美剧《摩登家庭》里,Claire和丈夫Phil吵架时,常常忍不住翻旧账、提高音量,但事后又后悔。
包括很多夫妻、恋人也是一样,情绪上头什么话都说,事后又后悔。
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典型的“情绪劫持”——情绪接管了理智,让人说出伤人的话。
但这并不是说不可控制的,我们是可以改变的。
正如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说:“情绪化表达是大脑的默认设置,但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理性重新接管方向盘。”
3、学会3个“表达情绪”的心理学技巧
①用“我语句”代替“你语句”
沟通时,要采用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
“你语句”充满指责,容易触发对方的防御心理。而“我语句”只描述自己的感受,不攻击对方。
所以,用“我语句”代替“你语句”,把指责换成自己的感受。
比如,把:
“你整天玩手机!”换成 “我一个人做饭有点孤单,要不要一起聊聊?”
“你根本不在乎我!”换成 “最近我们交流变少了,我有点难过。”
②给情绪“命个名”
研究发现,当人能用语言准确描述情绪时(比如“我现在很焦虑”),大脑的杏仁核活跃度会下降,理性脑重新上线。
所以,把简单的愤怒,表达为:“我因为……感到不被尊重。”
把焦虑,表达为:“我对未知的结果有点担心。”
③设置“情绪缓冲期”
情绪爆发通常在6秒内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回落。在激动时,先暂停6秒,深呼吸,再回应。
比如,在你觉得自己的情绪马上要“爆炸”时,离开现场,和对方说:“我需要冷静一下,10分钟后我们再谈。”
也可以让自己转移注意力,去洗手间洗个脸,或默数10个数,让大脑理性起来。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语言是误解的根源,但也是桥梁。”
情绪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表达方式。真正的成熟,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情绪控制。
毕竟,你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俘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