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战一触即发,又一“星链”上场?
自特朗普再度上台后,美国与欧洲的关系日渐紧张,时不时威胁要切断对乌克兰的“星链”服务。面对可预见的风险,欧盟决定开始扶持本土的卫星互联网企业,搞个欧洲版“星链”,向美国SpaceX的“星链”发起冲击。
近期,欧盟委员会发布国防白皮书称,欧盟应该帮助乌克兰军队获得欧盟企业提供的服务。据透露,欧盟已要求西班牙卫星运营商Hispasat、法国卫星运营商Eutelsat以及卢森堡卫星运营商SES列出可提供的服务清单。
为争夺在国际太空事务上的话语权,去年12月,欧盟启动10年来规模最大的太空计划——卫星韧性、互联和安全基础设施计划(Iris²),投资合同价值达到106亿欧元。Iris²星座将由290颗低地球轨道和中地球轨道(MEO)卫星组成,计划从2030年开始运营。该计划将成为推进欧洲版“星链”的重要依托。目前来看,欧洲版“星链”在建设规模、覆盖密度、网络容量及用户导向等方面与美国“星链”差距较大。
据了解,国际电信联盟在轨道和频段资源获取上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原则。近地轨道空间有限,只能容纳约6万颗低轨卫星。近年来,卫星互联网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发展热潮,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我国也正在不断加快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步伐。
我国大型低轨星座建设正稳步推进。上海垣信“千帆星座”与中国星网“GW星座”均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截至目前,“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组网发射,在轨卫星数量达90颗;GW星座也进入批量组网阶段,在今年2月份完成了02组卫星发射。
本月初,我国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0001至0004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采用Ka等频段载荷,重点验证手机宽带直连卫星、天地网络融合等关键技术,为未来构建卫星互联网系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了商业航天,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加码,将进一步加速低轨星座组网和商业化应用落地,推动卫星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与此同时,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行动起来,加速布局卫星通信赛道。例如,中国电信自2023年正式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目前用户数已突破240万。中国移动2024年发射了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同时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出了北斗短信服务。
卫星互联网的布局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各国通信自主性的关键保障。未来,如何在技术自主与全球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不过这场太空竞争的最终赢家,一定是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可靠、更普惠通信服务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