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坦言“创业最艰难时期”:小米汽车深陷舆论风暴,如何破局?

社会 05-11 阅读:5 评论:0
事件回顾:SU7事故引发连锁危机,雷军暂停社交互动

2025年5月10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发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情绪低落导致其取消会议、暂停社交媒体互动。这一表态与小米汽车近期遭遇的重大舆论危机直接相关。

3月底,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发生碰撞爆燃,致3人遇难,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辅助驾驶状态。随后,小米将“智驾”宣传改为“辅助驾驶”,并因SU7 Ultra车型“排位模式”解锁条件争议再度引发用户不满。尽管4月交付量超2.8万辆,但销量增速已现疲态。

双重压力:舆论风暴与市场竞争夹击

舆论质疑:事故后,公众对小米汽车技术安全性的信任度骤降,甚至有声音呼吁加强车企监管。第三方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品牌好感度环比下降12%。

市场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占据主导,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加速布局。小米作为后来者,交付量虽超13万辆(2024年),但毛利率仅17%,且面临产能爬坡压力。



业务冰火两重天:手机业务强劲 vs 汽车业务阵痛

手机逆势增长:2024年小米手机出货量1.69亿台,全球市场份额13.8%,高端机型占比提升至24.3%26。2025年1月,国内市场份额达19.9%,激活量超97万台。

汽车亏损加剧:小米汽车2024年净亏损62亿元,尽管SU7 Ultra首月订单破1.9万台,但研发投入超130亿元,短期内盈利承压。

雷军的反思与破局:从“隐身”到战略调整

管理层反思:雷军坦言,事故后成立专项组配合调查,并重新思考公司战略方向。内部消息称,小米正优化营销话术、加强技术验证流程,雷军亲自参与车辆测试。

未来布局:

技术加码:2025年研发投入将达300亿元,75亿元聚焦AI,推动汽车智驾系统升级;产能冲刺:北京工厂产能提至40万台,全年目标交付35万辆,SUV车型YU7对标Model Y;全球化突围:计划2027年启动汽车出海,复制手机业务的海外成功路径。



行业启示:流量明星如何转型实力派?

· 安全优先:智能驾驶技术需回归“功能保守”原则,避免过度营销;· 用户沟通:建立透明事故响应机制,修复品牌信任裂痕;· 生态协同:利用“人车家全生态”优势,强化汽车与手机、IoT设备的互联体验。

深度观察:从手机跨界造车,小米的“生态故事”曾点燃资本市场,但安全与信任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当流量红利褪去,唯有技术敬畏与用户至上,方能穿越周期。雷军的“至暗时刻”,或许正是小米蜕变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