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临终前,终于想明白一件事,对家人说:他是个好人啊
1986年那会儿,前国务院的副总理陈永贵老爷子病得很重。躺在病床上,他紧紧拽着家里人的手,说:“那个人真的是个大好人,给我吃的,给我住的,真是个难得的好心人。”
这句话到底讲的是啥意思呢?
【陈永贵,是我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扎白头巾”的农民副总理。】
看看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历程,有这么个人,他是农民出身,靠着自个儿的勤奋实在,硬是把乡亲们带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
他不仅深受毛主席赏识,还当上了副总理,真可谓是中国极具传奇性的人物之一。
就是这两份内部资料,让大寨受到了全方位的批评。
打那以后,陈永贵成天闷闷不乐,他心里直犯嘀咕,原本挺好的昔阳和大寨,咋突然间哪儿都不对了呢?大寨这些年拼死拼活地干,咋还倒欠国家钱了?
后来,陈永贵心里琢磨透了些事儿,就跟组织说了,打算辞职不干了。
那年9月份,党组织正式批准了陈永贵的辞职申请,并且正式撤销了他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从那以后,陈永贵就离开了中国的政坛,他只在北京东郊农场当个技术顾问,没再接过任何官方的差事。
陈永贵这一辈子真是大起大落,可以说,他和大寨、昔阳这两个地方有着扯不断的关联。
【你能想象20世纪50年代的山西农村有多艰苦吗?】
要说它的地形咋样,那就是七道沟、八道梁,外加一个斜面坡。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有个大寨村,离县城不过十几公里路,可那地方环境真不怎么样。村里大都是山坡地,满地都是沟沟坎坎,地特别难种。这样一来,村民们的生活过得挺艰难。
陈永贵这人,他是山西昔阳土生土长的。
说起昔阳最有名气、地位最高的人物,那肯定是陈永贵无疑了。
那么,陈永贵到底给昔阳带来了些什么呢?
陈永贵1914年出生,1948年他成为了我们党的一员。
1952年的时候,陈永贵当上了大寨村的村支书。他领头带着大伙儿,用扁担挑、箩筐装、锄头挖、铁锹铲,在那全是土和石头的山上开沟挖地,把地给整平了。
在陈永贵的指挥下,大寨村的村民们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埋头苦干,终于打造出了一片亩产量能达千斤的丰收田地。这片田地不光让大寨村的村民们吃得饱饱的,每年还能多出20多万斤粮食交给国家。
大寨的日子本来越过越有盼头,可没想到1963年,一场超级大洪水突然袭来,把这儿给淹了个透。房子倒了,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梯田也没了,十年啊,十年的努力就这么没了,全都白费了。
大寨村的村民们被这重击整得头疼不已,但陈永贵没有服输。他很快就站出来,喊话全村人,要大家伙儿一块儿从头再来。就那么短短一年,大伙儿齐心协力,不仅把国家给的支持都还上了,还把村子重新建了起来。
那年12月26号,周总理主持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主要聊的是农业的事儿。他特别提到了大寨,说大寨就是农业方面的榜样,还总结了大寨精神,简单说就是“自己动手,努力打拼”这八个字。毛主席听了之后,也是大为称赞。
会议结束后,周总理喊住了陈永贵,他是来参加这次大会的。周总理很亲切地跟他握了握手,还邀请他一块儿去吃饭。
陈永贵压根儿没想过,这次吃的这顿饭,竟然是毛主席的生日聚会。
吃饭那会儿,毛主席问陈永贵,大寨是怎么扭转局面的。陈永贵一回答,毛主席就特满意,当场就说了,工业得向大庆看齐,农业得学大寨那套。
陈永贵42岁那年才开始学文化,但他凭借着那股子“大寨精神”,工作上越干越出色,职位也跟着往上升。后来,他被调到了昔阳县,接着又到山西省委去任职了。
1975年那会儿,陈永贵跑到北京去开了第四届人大的会,周总理直接就跟他说了:毛主席拍板了,让你来当管农业的那个副总理。
陈永贵这事儿挺突然的,他一下子就从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副总理。在那之后,他当了五年的副总理,这期间,他一直特别努力,为咱们国家的农业发展使了老劲儿,贡献可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像老话说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人也不可能啥都行”,陈永贵在干活儿的时候,也有挺明显的弱点,特别是在分辨对错这事儿上,他看得不是很透。
他多次与邓公展开激烈争论,焦点集中在路线方针上,甚至因此公开对邓公提出了批评。
1977年7月份,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大家举手赞成,决定让邓小平同志重回原来的岗位。
但是,在邓公重新出山之前,已经有些反对他回归的力量在私下里悄悄活动。
陈永贵曾找华国锋谈过,他强调说:华主席,你可得慎重考虑啊,别让邓小平再回来了。当初取消他的职务,那可是毛主席的明确指示呢。
尽管这样,陈永贵还是没能挡住邓公的回归势头,邓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回到了领导岗位。但陈永贵还是不甘心,他直接挑衅说:“您就别再费心劳力了!”
陈永贵跟邓公以前有点交集,不过都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他为啥非要拦着邓公重新出来工作呢?
说起来“环境出能人”,陈永贵这个以前种地的“老百姓”,一下子就变成了国务院的副总理,这可真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他的故事,那就是一个励志的典范,而他之所以能成功,多亏了毛主席的赏识和支持。
所以,在陈永贵心里头,毛主席那就像是“金标准”一样,他打心底里对毛主席忠心耿耿。这份忠心,深到让他不管啥决定,只要是毛主席的,他都铁了心地去支持。
1976年9月9日那天,毛主席离开了我们,这事儿让陈永贵心里头特别难过。
1978年,那个被称作“四人小宗派”的团伙被完全打散后没多久,邓公重返政坛的势头就强得挡不住。
遇到这种情况,陈永贵心里琢磨,华国锋是毛主席在世时亲自点的“下一任领路人”,他得铁了心地去落实毛主席生前的所有安排。所以,他打心底里不愿意邓公回来,就决定硬着头皮,跟着不同的路数走。
尽管如此,有了不少老将军和老元帅的力挺,邓公还是跟着时代的步伐,回到了咱北京。
对于这个事儿,陈永贵心里头怎么也想不通。在十届三中全会上,他碰到了邓公,便自个儿走过去,跟邓公握了握手,挺认真地跟他说:真没想到咱俩又能一块儿共事了。你得记住之前的教训,要不然,往后还得栽跟头。
邓公笑着晃了晃头,说:“往后啊,还得靠你多提点。永贵同志,你清楚毛主席提倡的风气里头,最关键的是啥不?”
陈永贵毫不犹豫地答道:得说实话,把群众工作做到位!
邓公微微颔首,没再多言,陈永贵这下子全明白了!
1980年那会儿,邓公为了让国家干部队伍更年轻有活力,把用了好多年的干部做到老制度给改了。他自己也带头行动起来,主动放下了国务院副总理的担子,给大伙儿做了个榜样。
那一年,陈永贵不再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了。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邓公并没有因为陈永贵之前多次找茬,就故意给他穿小鞋,这足以看出邓公的心胸是多么豁达。
1981年,陈永贵已经退休满一年了,邓公在一次会议上自个儿提起了他,夸他是个“很难得的懂农业的人”。邓公还讲:要是把陈永贵放到对的位置,他肯定能大放异彩。
后来,陈永贵琢磨透了,铁了心要回大寨继续务农。
不过,邓公心想,陈永贵离职那会儿都六十多岁了,就让他继续留在北京,还是照着副国级干部的待遇来安排他的日子。而且,邓公还帮他的孩子们解决了工作和户口的事情。
1985年那会儿,陈永贵突然间就被查出得了癌症,然后就一直病着,没能再好起来。在他生命快走到尽头的那段日子里,他慢慢琢磨透了一些事儿,心里头明白,自己以前当领导那会儿,能力和想法确实没跟上趟儿。
所以,当他病得很重的时候,他由衷地讲了那几句话,夸邓公真是个大好人!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关于陈永贵追悼会该咋搞,挺纠结的。就在这时,邓公直接拍板了:照着国务院副总理的排场来!这样一来,大家伙儿对陈永贵和大寨的议论也就消停了。
或许,他墓碑上刻着的“英勇如虎,成就遍布四方”,就是对他最贴切的赞誉!